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品牌即是關係 英國品牌鬼才和鞋履設計師「談心」記

這些年頭,大大小小的公司都說要搞品牌,看到有些「老牌」公司甚至用上一大筆錢,聘請了「顧問公司」,為公司轉一個新標誌,又用上新口號,再大搞宣傳活動,以為這樣做就可以令一些漸被時代淘汰的公司「重生」,再振雄風。但活動過後,公司的業績沒有起色,印象也沒有被改變,也就是說,錢是白花了,人是白幹了。

英國文化協會最近邀請了英國品牌創造大師BJ Cunningham及名設計師Georgina Goodman夫婦來港出席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行的《智慧課室》講座,邀請他們當然並非大談夫妻相處之道,因為前者是品牌鬼才,後者則是著名鞋履設計師。他們的品牌故事,其實不只有關品牌,而是從愛出發,從人入手,所以才令人嘖嘖稱奇,聽眾不只開腦,而且更開了心。

夫婦檔來說談品牌傳奇

說起BJ Cunningham,很多人知道他創立極具爭議的「死亡香煙」品牌,大膽地以揭露吸煙危害健康作為推銷主題,創造「銷售真相」理念;其品牌推廣公司曾與不同的國際企業合作但當然最叫人「着迷」的,就是他為妻子打造Georgina Goodman名貴皮鞋及配飾品牌。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畢業的設計師Georgina Goodman曾兩度獲英國時裝協會選為《年度設計師》,首次開業已能躋身倫敦一流品牌集中地梅菲爾區(Mayfair)開辦旗艦店,被公認為新興的世界頂級奢侈品牌,並被鞋履大師Manolo Blahnik 指她是「鞋類時尚的未來」。

看他們二人談笑風生,從各自如何踏上品牌及鞋履設計之路,到剖析在新時代品牌建立的方法,又從自己成功的傳奇,到台下出席人士的分享,都可以令人明白建立及發展品牌,其實就好像做人樣——你一定要清楚明白自己的目標,堅持自己的信念,做自己想做的,而最重要的,就是愛其他人就如像愛你自己一樣。

這豈非如同做人一樣!

原來是一個愛的故事


Georgina Goodman其實早年在i-D、Elle等時尚雜誌社工作時,已意識到自己最想做的事就是創作,有一天,她出神地看着眼前的美麗鞋子,就決定去做設計師。她於是選擇再深造,在倫敦科德韋納設計學院(現屬倫敦藝術大學)獲得學士學位之後,又在2001年到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攻讀女裝和鞋類專業碩士學位。

畢業後,Georgina Goodman和丈夫BJ Cunningham隨即創立了Georgina Goodman同名的品牌,下一年便在頂級品牌雲集的倫敦菲爾地區開設了第一家旗艦店。到了現在,她不僅專注於開發一系列設計風格獨特的產品,在丈夫的幫助下開始品牌的整合營銷,批發、零售以及設計諮詢等新業務的發展。

她不時都說:「很多謝他的支持。」原來一個品牌的故事,也可以如此羅曼蒂克。

原來,每雙Georgina Goodman牌子的鞋底都會印有「Made in Love」的字句。據Georgina Goodman及BJ Cunningham的解釋,這是他們的主意,因為有愛,才能夠作出真摯誠懇的承諾,而承諾就正正是品牌的核心,而且一切都跟愛有關。

其實在接受傳媒訪問時,BJ Cunningham邊解釋時,邊叫Georgina Goodman拿一些「東西」出來,她舉起腳上的一對鞋子,給大家看清楚鞋底真的印有「Made in Love」。他們簡直用愛的行動,來表現其愛的承諾。

與客人的長期關係

說BJ Cunningham是鬼才,因為他對於品牌的發展,有自己的一套。「品牌概念在近年愈來愈受到重視,無論是大企業,或是中小型公司,都明白到品牌的力量及重要性。但大家要明白,品牌不再是awareness(知名度),而是involvement(投入度)。」

品牌不僅是商標、公司名稱、口號,也不單純是產品或服務。品牌所涵蓋的領域還包括了商譽、產品、企業文化,以及公司整體營運的管理,所以品牌應該是一間公司的總體競爭力,但一般人常將其收窄為產品或服務,又或是一種抽象化的形象。

BJ Cunningham指品牌是一種關係——人們從品牌的經驗因素上辨別一個品牌的心理因素,經驗因素通常由品牌的使用經驗構成,心理因素則由品牌的形象,即由與產品或服務相關聯的一切信息和預期所創建的符號性的標識。

「你要令人們忠於(stick to)你的公司,就要令他們感到你的公司和他們有關係—你要明白自己的對象,以及你自己想得到什麼,那樣你才可以許下承諾,之後你要堅持完成你的承諾,而且要一直做下去。」

Georgina Goodman也以她設計的鞋為例子說明。「我也覺得聯繫很重要,我的鞋也是這樣,女人愛鞋,因為它令她們美麗之外,也是她們站在地上的物件,也即是令她們和地上有關係的一點,所有東西都是跟關係有關。」

品牌不只是要帶出你的公司做什麼生意,提供什麼產品或服務,而是你究竟和顧客有什麼關係,關係愈大愈密切,顧客愈忠於你。

可遇不可求的成功拍檔

在講座完結前,有不少學生,以及在職人士,包括設計師及公司CEO,都搶着問BJ Cunningham及Georgina Goodman如何推出自己品牌、如何在經濟不景時突圍而出、如何向朋友推銷產品等,可看出原來有不少有心人,都想在競爭劇烈的商場中以創意佔一席位。

總括而言,BJ Cunningham給創業人士有三個建議:不要害怕失敗;將「產品」(product)和「生意」(business)分開;做真實的自己,始終如一。 Georgina Goodman則道,她很明白很多人都想推出自己的品牌,但除了創意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而她很幸運有BJ Cunningham的支持及協助,所以他們的品牌才這麼成功。

而Georgina Goodman就說她成功,可說是因為不停工作,不停旅遊,不停認識新朋友,而且她很容易和不同的東西感到有「聯繫」,所以創作靈感不停湧現。

BJ Cunningham更說了一個小故事:「當Georgina設計時,就會開始進入『狀態』,在她眼中,石頭不是石頭,小狗不是小狗,全都和鞋的設計有關,因為她漫步河灘時踩到石頭,最後就會變成鞋底的鵝卵石花紋圖案。」

在現實中,可能有很多有創意的人,但能憑着創意而成功的人,卻只會有少數,能以創意建立成功的品牌的人就更少,所以英國品牌鬼才和鞋履設計師這對夫妻檔的成功故事,才叫人這麼又羨慕又妒忌。

曾家輝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Campana兩兄弟 - 巴西設計師


我問兩兄弟可以環保概念設計師形容他們嗎?他們說,「這只是我們其中一種態度,我們的風格更是充滿感情的,手法具社會性的,甚至有時包含政治意味的。例如我們的Mulidao Chair便是和聖保羅東北當地的布公仔師傅合作的,讓他們的社區也可以參與製作,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還有最近開始和我們城裡的監獄合作,讓獄犯參與生產工作。Social Ecology可能是比較適合我們的形容詞。」

無論是生活設計調查員或社企設計師,Campana兩兄弟都可以說是近年已成國際生活設計潮流先鋒的巴西的表表者,宣揚充滿環保意識的慢設計風格。兄弟設計組由兄長Humberto和弟弟Fernando組成,Humberto于1953年巴西聖保羅近郊小鎮Brotas出生,讀法律的他卻跑去搞設計,和較他年輕8歲讀建築的弟弟于1983年正式以設計二人組姿態示人。接近30年的設計讓他們不單成為巴西最出名的設計師,也是國際有數的設計組合,原因只有一個,便是他們對設計擁有的遠見,不甘受傳統限制,更早早便以循環生態設計作為他們的設計哲學。

我最喜歡他們的設計有兩款。首先便是Favela Chair,可以說是最早以循環再用概念設計的家具,早於1991年便已登場,其靈感只要你明白Favela一詞的意思便知道,是貧民窟,原來他們是從聖保羅的貧民窟木板屋建築汲取靈感,把一些如超級市場棄置的木箱木塊組合而成一張椅子!概念有點瘋狂,但想深一層卻很有意義,是對日常生活一些不起眼的物料或東西的重視和反思,挑戰大家對循環再用觀念的可能性,在踏入上世紀90年代的當兒發表,可以說是預告了地球有病的先知式設計。

另一款相信是他們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設計,便是2002年面世的Mulidao Chair和兩年後同一概念的Banquette Chair,前者以巴西東北部族的傳統布公仔作為材料,把很多個放在一起便成為一張很舒服的布椅子了。後者概念一樣,但以較常見的動物布公仔做材料,這些椅子就算不用坐,它們本身已經是一種藝術品。

其實說Campana兄弟是家品設計師(除家具外他們還設計燈飾和花瓶蠟燭台等等家品),不如說他們是工業設計師,因為他們設計的思路大多先從物料出發,探索一些已經存在的物料的可能性,而不會為了設計而設計,為了生產而生產全新的物料去滿足他們設計的製作需要。

而透過賦予這些物料(很多都是已棄置的垃圾!)的第二生命的過程,啟發大家對我們的生活對社會對環境的思考,在這一方面看,Campana兄弟在做的又不單設計,而是藝術行為了,難怪近年是見到他們更多的給不同畫廊和博物館做的unique piece藝術作品,在自家巴西的工作室以傳統人手工藝生產。他們亦會說,自己是雕塑家多過設計師。

就像他們最新的作品之一,便是和Venini水晶燈飾廠合作的Fragments Wall Lamp燈飾作品,便是把一些Venini工廠內已打破了的水晶燈飾碎片(很多都是名師設計的作品!)收集重新裝嵌而成,廢物利用再用,以雕塑的形式演繹。得出來的效果,是對色彩的詠歎!留意一點是,這燈飾就算不用開著電源,它本身已經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品,讓我們領略到,原來創作靈感真的到處都有,都在我們身邊,能否發掘出來,只看我們能否跳出框框。

所以Fernando更舉了法國總統戴高樂曾經說的話做例子,「巴西從來不是一個嚴肅文化的國家。」他十分贊同,並說如果可以的話,他願意做長不大的Peter Pan,永遠不會老化,可以超現實的角度看東西。不要conform,要transform!

我問那麼有沒有巴西設計風格這回事?他說,「如果有的話,那必然是充滿情感的,非理性的,有機的,流線形的,液化流動的,而且是不怕出錯,勇於從錯誤中學習的。巴西設計就是勇於犯錯!」

訪問結束後我問兩兄弟這次來港,除了出席Louis Vuitton替他們舉辦的作品展覽會開幕外,還有什麼節目?他們不約而同的問我香港的街市都在哪裡?他們很想去看看,因為街市是最能看到本土特色的地方,所以他們到每一個城市都會尋找當地市集,而非到千篇一律的商場逛!

我突然感覺到他們就像兩隻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小鳥,不斷到處飛到處觀察,隨時down to earth出擊,進行創作。所謂巴西設計,其實就是從生活而來,往生活裡去。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Matthew Hilton 實用家品論

設計這回事,很多時沒什麼框架可言,設計師大可發揮小宇宙,把畫畫得天花龍鳳,甚至來個東變西、西變東。但說到家品設計,就似乎不得不踏實點,加入實用性的考慮。「用途,是設計一件家品的起點——設計理應跟隨本身的特殊用途。」曾獲得時尚品牌Paul Smith及Koji Tatsuno的Cultureshock青睞的英國家品設計師Matthew Hilton說。設計很多時候都需要妥協,但他認為這沒有什麼負面的意思。「若然產品的設計與用途不符,我寧可重新設計,因為沒用的家品,有再好的設計都無意義。」

為創意忘卻教育

Hilton的家品,由起草稿到選木材再到把產品定價賣出市場,每個步驟他都一手一腳參與其中。「每次設計,開始起草稿前,我會先想想這張梳化或咖啡枱究竟有何用途。然後再交由工場負責製造及生產,這也是設計過程之一,因為設計應是包括產品的用途、外貌、生產和定價。」Hilton娓娓道來他一向信奉的實用設計哲學。貴為英國最具名聲的設計師之一,他連公關工作亦不願假手於人,凡事親力親為。「我回公司第一件事不是設計,而是檢查電郵,回覆各界問題。」可見他也是個有生意頭腦、熟諳營商之道的生意人。

除了從音樂、舞蹈、攝影等文化獲取靈感,Hilton亦會透過閒時的家庭樂想出更多新穎念頭,如觀察兒子畫畫。「小朋友都很有創意的,我會鼓勵兒子不按常理畫畫,例如房子的外形不一定是我們眼見的模樣。教育某程度上限制了我們的創意思維,所以有時我們是需要忘記的。」Hilton設計的I-Beam Side Table亦再次說明家品不止單一用途,其「工」字形設計及輕巧體積,可當作椅子或桌子使用。

喜歡「變老」材質

2003 年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的全球最具產業指標性消費用品展Ambiente中,Hilton憑藉重新包裝的廉價膠椅奪得Design Plus Frankfurt設計大獎。以為他喜歡塑膠材質,原來非也。「我喜歡會『變老』的材質,如銅、鐵及木材,它們愈老愈有味道;這就如皮鞋一樣,數年後你都會替它潤色磨光,且繼續小心翼翼地使用。然而,塑膠本身就是不會老的材質,它只會變舊。」事實上,Hilton對木材才是情有獨鍾,大多的家品設計均用上原木材料。「木,本身就是容易被刮花而留下痕的。初時你或會覺得這很醜陋,但慢慢你就會覺得它很有味道了。至於沒用的東西,就理應丟掉,免得阻塞空間吧。」Hilton貫徹他一貫的實用理論。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由放逐到回歸
一個老撾難民的咖啡救國故


「有知識的窮,是有希望的;沒有知識的窮,才是沒有希望的。」

老撾華僑謝禮賢(Sam Say)深信,唯有靠一己的資源和努力,才能有自尊地脫離貧窮。

台灣有愛心菜販躍現《時代》百大人物榜;香港也有良心老闆「燒錢」教老撾農民種咖啡自救。

人生經歷兩次一無所有,原是老撾難民的謝禮賢都能東山再起,皆因他義無反顧地相信:「知識,才是人生最大筆財富。」

三年前他把積蓄押上,落實現代扶貧策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他已做了最壞打算,多燒兩年錢,迎接第三度「一無所有」。

謝禮賢,良心企業Bolaven Farms老闆、老撾咖啡公平貿易推行者。

「老撾窮,但她根本不應這麼窮!」在繁榮的灣仔鬧市,談一個務農的貧窮國度,有種疏離感。

為了讓我有「切身感受」,謝禮賢在隨身包內拿出手提咖啡磨,把一撮咖啡豆放進裏面,攪啊攪,再經過幾個步驟,調出一杯芳香咖啡放在我面前。他刻意的不放糖,彷彿要我親嘗貧窮的甘苦吧?

「老撾有種植優質咖啡豆的氣溫、濕度和高度,但礙於缺乏先進的耕種技巧、戰亂和剝削,才無奈淪為東南亞數一數二的貧窮地區。」談起老家的貧富懸殊,斯文的謝禮賢勞氣得青筋乍現。

一百年前,老撾曾是南洋的咖啡大國,老撾咖啡豆是世界上最好的十二種咖啡豆之一。可是戰爭洗禮後經濟一蹶不振。

對於謝禮賢,老撾沒有親切的故鄉味道,只有痛苦的回憶。十三歲放逐成為難民,當謝禮賢的腿越過湄公河(Mekong river)那一瞬,他就下了「永不回來」的決心,想不到幾十年後,自己會放棄休閒的退休生活,排除萬難要回饋這片土地。

記得十多年前謝禮賢的哥哥提過想回老撾退休,他第一個舉腳反對。

「我想,上天要我撫平潛藏心底的創傷。」談到這血本無歸式的回饋行動,謝禮賢苦笑道。

就在謝禮賢父親昔日經營的磚廠附近,昔日曾種出全世界最好的咖啡;可惜二次大戰再加越戰,1962至1973年間美國向老撾擲下超過二百萬噸炸藥,老撾風光不再。

老撾現在八成人口以務農為生,但在外資企業剝削和貪污下,大部分農民都缺乏金錢、食物和醫療保障,瀕臨災難邊緣。七、八歲的小朋友不上學,每日辛勞工作十二小時很普遍,七成家庭每日靠低於兩美元餬口,同樣普遍,但普遍不等於合理。

濟貧不一定要劫富,謝禮賢於2007年毅然在他長大的地方:波羅芬高原(Bolovens Plateau)築起Bolaven Farms咖啡農場,並同時推廣公平貿易。成果轉銷香港和美國,同時讓消費者有機會一同肩負社會責任,實踐富道德和公平的消費概念。

農場和農民協議,於Bolaven Farms居住兩年,Bolaven Farms向他們提供住宿、食物和生活費用。完成課程後,農民將符合資格申請貸款購買農地,最終讓每戶農民家庭獲得穩定經濟收入,自力更生。謝禮賢更在菲律賓找來專研有機耕種的農學家Gilbert Suico 提供技術支援,發展無化學添加劑的耕種系統。謝禮賢說正跟政府洽談租用更多土地,進行農業培訓。他最終是希望更多農民可以成立自己的家庭農場。

可持續發展的良心企業

他要推動有機無害的農業改革,同時解放了農奴,讓農民有經濟獨立的機會,在有限資源下令這良心企業生生不息。

「物質只能解燃眉,不能長期幫助人;知識才能助貧者一代傳一代的自力更新。」深信「知識改變命運」的謝禮賢如是說。

經過三年努力和農業專家的協助,謝禮賢由對農業一竅不通的城市人,變成由種子、種植方式、包裝、農場管理到市務推廣都稔熟的專業人士,老撾有二百多個農戶接愛了培訓,成功轉型為self-sufficient的農民,他們的孩子也可以回學校上課,生活得以改善,他們視謝禮賢為「英雄」,因為他兌現承諾,沒有剝削他們。

病態賭徒隻身來港

祖籍潮州的謝禮賢,一家因戰亂逃到老撾,十三歲落戶泰國淪為難民,得教會贊助移居加拿大,經營房地產買賣,有個美滿家庭。

難民身份、離鄉別井、一無所有,並非謝禮賢人生最黑暗的時期,低處未算低,十多年前離婚一役才把他狠狠的擊倒,讓他經歷何為「一無所有」。

痛失兒子的撫養權,他孑然一身喪失人生意義,每天光顧賭場,不多久就把辛苦的全副身家都輸光。那一刻,他決定跑到地球另一邊生活/逃避生活,往地圖一指,他毅然向人借來3000美元,買了機票,動身去這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香港。

由加國的公司管理層變成在香港怡東酒店的企堂,謝禮賢由零開始,後來他找到經營銅的國際貿易公司工作,得到老闆賞識和大量紅股,謝禮賢決定當全職父親,全心全意照顧兒子。

謝禮賢說在香港最大的收穫,是信了基督教,他開始思考如何能活出信仰,愛鄰舍和愛人如己。他開始想到自己最抗拒的國度—老撾。於是三年前,他把老本押上,定下「農場事業已成為我下半生的事業」的豪語。

我喝着香味龐雜、濃鬱,帶有泥土味的老撾咖啡,聽着謝禮賢的老撾故事。

不是為自己銀包而投資,而是為下一代人投資,謝禮賢認為很值得。

在他投身老撾前,幾乎所有當地種植的都是輸往越南、用作製造低價即溶咖啡的劣質Robusta咖啡,越南現在是世界Robusta的最大出口國。謝禮賢一心要讓老撾咖啡,揚名於國際高質咖啡市場。

人禍比天災恐怖

不望回報的奮鬥打拼,不一定柳暗花明。

他的農場面對最大的問題不是天災,而是有土匪拿槍去阻撓,也有貪官想找好處,也有當地咖啡企業擔心被搶地盤而蠢蠢欲動。此外,老撾有不少土地用來種植橡膠樹,這些由越資控制的公司在老撾種樹,卻聘請越南員工收取橡膠並出口,對老撾人非但沒好處,且還後患無窮,橡膠樹阻擋泥土陽光,令土泥不能種其他農作物,肥料也污染水道,影響民生。

這些都動搖不到謝禮賢的決心,最擔心是農民辛苦經營的產品得不到賞識。

不少超市對他們的產品有興趣,但上架費咋舌,令人卻步。也有大企業欣賞謝禮賢的作為,但說到生意,最後還是不了了之。現時透過網上銷售(www.bolavenfarms.com)和有咖啡店零售,每月收入只有寥寥三數萬港元,遠不及每月近60萬元的支出。謝禮賢戲謔自己尚有兩年的彈藥可以燒,並已作了最壞打算,若計劃失敗他會重新找工作。

「試過真正的一無所有,才令現在的我如此豁出去。」赴笈外地的兒子是百分百支持老爸,閒時也放棄玩樂,飛到老撾當父親的無償義工。

他分析指,香港人消費力強,希望能嘗遍世界上最靚咖啡,故除美國大型連鎖超市外,謝禮賢也視香港為拓展基地。「香港的咖啡市場,一直是針對大眾化咖啡(community coffee),以及還未廣泛開發的特選咖啡(specialty coffee)領域,而老撾有生產優質精品咖啡的基礎。」

謝禮賢強調,他不是在做慈善,而是做生意,他的機構不須要金錢資助,只須要讓老撾農民自主,以合理價錢出售高檔次的咖啡製品。

老撾農民處身恍如「流奶與蜜的迦南地」,但仍然長期遭受奴役,不得溫飽。謝禮賢要效法摩西,帶領群眾出埃及勇闖柳暗花明新世界,恐怕是場漫長的曠野戰爭。

你最需要什麼?訪問尾聲,我問這現代摩西。

「有心人,幫我買包咖啡。」

文 鄭天儀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香港地產行政區

文:陳雲

土地的產權是國之大政,假若高地價政策延續長久,則其政治也將因之定型。閱讀的記憶所及,以賣地來充當政府的開發費用,是英國的海外殖民地策略,用意是將土地的使用權交由市場價格決定,政府依靠賣地的收入來提供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合商業發展,這是一個官商合作的開發模式。

賣地予商人開發意味官商合謀、官商共治的政治。當然,殖民地准許的開發商人都是英資的或親英的,配合帝國政府在殖民地的利益,開發商人的地位猶如封建領地的諸侯。

回歸前夕,香港的地產財閥由英資慢慢轉為港資;回歸之後,港資地產財閥進駐行政會議、功能組別及政府的諮詢組織。香港的政治是地產封建主義,難怪商人眷戀功能組別,也有政客提出上議院制。

敗家與賣地

也有一些殖民地的開發策略,是不採用英國模式的,例如德國很早就知道地產炒賣會腐蝕生產力,而且引致各式各樣的詐騙,於是在中國的民初時期霸佔及經營膠州灣一帶,便立法不准炒賣土地,要將民間財力直接用到實業之上。平均地權和約束地價是德國的國政,一貫如此,也將國政伸延到殖民地之上。王朝中國及民國的大政,也是平均地權和約束地價。

中國二○○○年之後走向高地價政策和地產炒賣,香港的高地價政策在回歸之後延續,並且愈演愈烈,也可視之為是中國政治在香港的伸延,或者兩者的合流。

很多產業園區的開發都是依循賣地招商的模式,然而,這只是限於實業發展,例如工業、航運等,政府將土地託管與開發商人,有促進生產力的效率。

然而,將公家土地賣予地產商,由地產發展商包銷樓宇並包辦管理,發展商不是直接營運生產性質的實業而是轉賣或出租樓房物業,而這些土地只是用作消費性質的住宅用途,此等地產政治,就有變賣國家最後資產以推高私人消費和金融買賣的意味。

香港在工業北移和產業空洞化之後走向嚴酷的高地價政策,美國在經濟衰退之前大興房地產及其衍生的金融詐騙,中國大陸在產業轉型失敗之後出現賣地炒賣房產的地產狂潮,都是共有的現象。個人敗家之後便是賣田賣屋,一國敗家之後便是賣地。

港府地產套利術

上世紀八十年代,面對工業及資金北移之危機,前港英政府想出高地價政策一招,利用房產價格長期上漲的預期,將港商在內地賺取的利潤用樓宇投資回收返港,於是不需境外徵稅(也無法這樣做),樓房投資也可吸納國際游資、大陸的流失資金(flee capital)和南洋的避難資金。買房需要借貸,大量資金以房產的方式寄存於香港,有利銀行發展金融業務。

港府的配套措施有六項﹕一是限制土地供應製造市場緊張;二是以填海換取豪宅地皮拍賣,將海港兩岸的美景私有化,善價而沽,以豪宅價位帶領整體樓價上揚;三是以聯繫滙率固定幣值;四是銀行專以樓宇物業來抵押商業貸款;五是容許樓宇貸款採用無限個人責任,無法供樓的買主要個人負債,不可交回物業便脫身(即是不能如分期付款買機器一樣)。六是默許地產商出盡哄騙之術,詐騙消費者。六法齊下,樓價穩步上升。

由於房產也涉及建築、裝修、家居消費等業務,在游資充足、貸款便宜的年代,可以帶動社會經濟。

間接徵市民稅項

政府不必加稅,靠賣地就可應付公僕加薪、大型基建及不斷改善的醫療、教育和社會福利,維持治安良好,公共服務完善,令富豪世家、專業人士和跨國人員在此地安居。填海破壞香港海山美景,地產壟斷令地租騰貴,小商戶難以立足。

但是,此法可回收境外利潤及吸取外資,提早套取稅款,充實府庫,徵稅又多來自富豪和中產階級,再以公屋、教育和醫療補貼勞工階級的基本生活,只要地價平穩上升,外來資金源源流入,大家相安無事。高地價政策的政治經濟協作,是香港實存的社會合約。

港府假手地產商人,間接向市民徵巨稅。香港地產商的角色,與羅馬帝國時期的稅收包銷商(tax collector)近似。帝王將轄區(通常是新征服的郡縣)收稅之權外判予商人,商人向帝王承包固定的稅款之後,多收的稅金歸己所有,於是向庶民連哄帶騙,上下其手。

英國舊時亦一度將某些稅收外判(tax farming),由諸侯代理,此法在香港發揚光大。特別是新開發區和大型屋苑及商場,地產商兼營商場及物業管理,用私人的嚴厲方法規管居民的生活及商場的公共空間,輔助政府規訓(discipline)市民,令香港人日漸習慣於過度管理的公共生活,形成順民甚至奴民的性格,加上中產階級動輒背負三十年的樓宇借貸,更不敢亂說亂動,只能默默工作。香港的中產,可提供中產的專業服務,卻無中產的階級覺醒和文化修養。

地產影響香港的政治與文化深遠,香港在牌面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實際是地產行政區。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設計新人類

文:陳知行


詩意的留白 設計師中的哲學家

「最好的設計是隱形的,直至它失去了功能。」(The best design is invisible, until it fails.)——Bruce Mau

人類出現不久,便有了設計這回事,為了生存下去,我們的祖先設計了棍棒、斧頭、弓箭等工具來防衞捕獵。在《為什麼設計》一書中,日本設計大師阿部雅世曾經這樣說過:「在原始時代,各類工具都是身體的延伸,這也正是設計的原點。」幾千年後的今天,人類的基本生存條件改善了不少,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享受,設計慢慢變得很重要,更成了一門專業的學問。設計師的種類亦五花百門,從常見的室內設計師、時裝設計師,以至新興的蛋糕設計師、婚禮設計師,令人眼花繚亂,幾乎只要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均可找來專業設計師,使生活變得更美好。

難道,設計真的只為了美化生活?還是設計擁有比視覺美學更深入的元素?

廖醇祖,一名具備多重身份的八十後設計師。他曾經多次替人設計網頁、名片,也曾做過不少裝置設計和室內設計,可是被問到「究竟你是什麼設計師?」的時候,他思考了良久,終於,他給了一個我前所未聞的答案:「使用者經驗設計師(User Experience Designer)。」他可算是設計師中的哲學家。

使用者經驗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這詞彙卻在九十年代中才出現,由一名着重使用者經驗的建築師Donald Norman帶出,並影響了無數設計師。日本設計大師、無印良品的藝術總監原研哉便是個好例子,他在一次訪問時說過:「我渴望聽到的不是用家看到產品時的『wow』,而是他們使用產品後的『wow』。」

領悟使用者感受

相對於一般常見的設計師,如時裝設計師、平面設計師,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做的事情可能與他們無異,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可能同時是一名平面設計師和室內設計師。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卻不喜歡用設計的種類來定義自己,因為他們通常不只設計一種東西,除此之外,在設計的過程中,他們重視的往往不是設計的物品,而是使用者的感受。

在大學時,廖醇祖念的是設計與媒體藝術。他和同學們曾經問過他們的老師,為什麼他們念的是設計,而不是其中一項專門的設計,老師這樣回答:「畢業後,你們會發覺,所有設計都是設計的一種。」於是,他一直認為,設計是應該被廣泛定義的,而不論哪種設計,最重要的還是使用者的感受。「這可能跟我自身的成長背景有關,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老師告訴我什麼便是什麼,可是如非親身體驗過,那種學習是不深刻的,體驗令我更能記住一些知識和感受,亦是最有效的傳達方式。」

廖醇祖本身亦是原研哉的忠實粉絲。「原研哉曾經說過,他設計的不是『物』,而是『事』。」他相信,「事」與使用者經驗和感受是同一回事。在他的設計中,他常常把使用者經驗放進他的思考裏,例如他曾經設計過一個裝置,在一堵石屎牆的裂縫中放置了一棵小草,在小草旁邊放了燈光感應器,連接着射向小草的聚光燈,燈光的大小會隨着小草感應到的光而改變,若有人在聚光燈下經過,小草感應的光減少了,那聚光燈的大小亦會減少。「我希望觀者會察覺到燈光大小的轉變,從而發覺裂縫中小草的存在。裝置下的小草像有生命似的,其心情會隨着光的多少而變好變壞,有些觀者甚至『蹲』下來看小草,有種向大自然致敬的況味。」

設計不一定是奢侈品

廖醇祖希望自己的設計會令使用者有所領會,先付出,再得到和他們預料不同的、更好更深刻的感受。他認為,雖然現在出現很多所謂designer's chairs、designer's clothes、designer's kitchenware,設計卻不一定是奢侈品,「難道萬字夾不是設計嗎?人人都在用萬字夾,『設計等於奢侈品』是個錯誤的假定。」我問他:「那你希望自己的作品普及嗎?」他想了想,很巧妙的回答:「我希望自己的價值觀普及。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相信人類和大自然是互不相容的,可是我相信,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要了解自己的位置,這是我的價值觀。」小草裝置便是突顯大自然生命力的一個好例子。

第一次踏進廖醇祖設計的家,我的感覺很好。他家裏的地板、牆和天花都被塗上純白色,而家具則主要為黑色,一點多餘的色彩也沒有。「我很嚮往中國傳統文化,可是現在流行的那種大紅大紫或酸枝木椅的風格,我並不喜歡。」廖醇祖把牆、地板和天花想像成水墨畫的畫紙,而家具則像水墨一樣,留白對他來說是很重要的概念,「我喜歡的是中國文化的意識,而不是風格」。

家的「光」與「輕」

黑白這兩種顏色,除了跟水墨畫的風格一脈相承外,還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白色是光,而黑色是宇宙的顏色,是沒有光的時候的顏色,而我對這兩種極端之間的東西很感興趣。」光可謂廖醇祖設計背後的重要理念,他把自己設計的家命名為「lightness」,既指「光」,又指「輕」,這充分顯示了他喜歡的簡約風格。

廖醇祖設計的洗手間更令人印象深刻,為了環保和模仿飛機的設計,洗手間的門鎖和燈的開關二合為一,用者要把門鎖上才能開燈,而馬桶上面便是關不上的天窗。「我是無神論者,不相信上面有人(there's someone up there),於是在做最私密的事情時,即使開了天窗,也沒有人在看。」他眨眨眼,笑着說。

廖醇祖的設計突顯了水和陽光這兩大元素,首先他的訪客在洗手間裏洗手時,會發現流水量並不是太多,他們亦會看到洗手後的水流向沖水箱中,「這個設計使人覺得自己好像在山溪裏洗手一樣,森林中山溪的水量亦不是很多,卻更令人珍惜用水,這感覺在現代人的家中是得不到的」。其次,若訪客躺在睡房中的床上,便看到天花的一大天窗,陽光灑進來,照到床上,很是好看,「生活在這房子裏的人,從早上起床那一刻開始,陽光便是他的鬧鐘,到洗手間刷牙則好像到了森林裏的山溪一樣。住在這兒,人與房子會互相配合。」這便是廖醇祖所重視的使用者感受,通通在其設計表露無遺。「空間往往是最直接影響使用者感受的。」廖醇祖如此相信,今年8月他會到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建築。相信幾年後,這位使用者經驗設計師會多了建築師這個身份,屆時他的設計亦會更上一層樓。

在香港,使用者經驗設計師這概念可能比較新穎,可是西方、日本和台灣早已引入,並對傳統設計的定義和分類帶來不少衝擊。「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往往負責管理整個設計流程,拿一個品牌做例子,從其標誌、店舖的室內設計、產品設計至平面設計,可能分別有專人設計,可是若沒有使用者經驗設計師的話,整個品牌的設計便失去了連貫性,這連貫性往往不能被計算出來。」廖醇祖認為,在資訊發達的今天,一個設計師擁有多方面設計的技能並不困難,可是使用者經驗設計師還是需要信任和聆聽客戶及他人的意見,畢竟,「溝通是好設計的開始」。

廖醇祖小檔案

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設計與媒體藝術學校,曾多次替香港及國外的公司團體設計名片、網頁,亦作裝罝及室內設計。

網頁:http://liao.cz/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敬業,由求職信開始

既是毛遂自薦,務須脫穎而出。求職是有求於人,但又要自保尊嚴,不能低聲下氣,要自我推銷,卻又不要自鳴得意,招人忌恨。求職信,必須出自真心,寫出自信,且要人家相信。此謂之誠(honesty),自誠而明,不誠則無物。草擬之後,自己看一下,不能見誠,必須改寫。

正氣飽滿

敬業,先要尊重職業,尊重自己,不要浪費自己和收信人的時間。工作沒理解好,信便寫得沒趣味。問人家非要請你不可之前,要確保人家非要讀你的信不可。即使不請你,讀你的信,也是增長見識,賞心悅目。即使第一次讀信的是初級秘書,也要尊重收信人的時間,要人家讀後略有感激之情。

不可寄出內容空洞、語句錯亂的信,激怒收信人,令人家看不起現今的年輕人。即使你不成功,也不要令你的同輩蒙羞,令大家的路難行。處理人事招聘的人是會互通聲氣的,你寄出的每一封垃圾信,都會堵塞自己將來的門路。為了自己,為了同輩,要把求職信寫好。做事情,起心動念,都要為己為人,這樣,香港年輕人的路便好走了。刻下謀生艱難,但只要香港的年輕人有愛心,有知識,正氣飽滿,世界是會慢慢變好的。這是寫信的心法,心正了,大氣充沛,內容和文字便生動有力,感染讀信的人。王朝中國,以文章與對策取士。觀人之文章,可以見人之心性與氣魄,絕非誑語。今日的文章,便是求職信,對策便是面試。

內容充實

你不對人家有興趣,人家怎會對你有興趣?首先是理解工作,若是有親友介紹或推薦的,可以詢問清楚。若是從公開資訊得知的招聘,便要從公司網頁、年報、或新聞理解概况,列有查詢電話的,也可打電話去問工作需求。

信的內容,依次序,包括:如何得知職位空缺、自我介紹、論述自己為何是合適的人選,最後是留下聯絡方法及介紹附件(履歷、推薦書等)。語氣和詞句方面,視乎職業要求,例如市場開拓的工作,當然要炫目,會計財務、醫藥實習的工作,便要平實了。然而,即使應聘的是廣告創作,行文也要有平實的一面。總之,基調是平實,在上面再添加職業要求的語言風格。

語句豐富

信封、信函的格式之類,一般的公文參考書都列舉了。只是參考書不會教你如何用文體、語匯和句式來顯示熱誠、務實、世故或慎密的個人風格,這是要你自己去鍛煉的。總括而言,中文要長短句互用,行文端莊優雅,避免語匯重複,顧忌俗字俚語。即使在電腦打字和剪貼的年代,也要惜墨如金,做到一字不虛。

寫求職信是很令人苦惱和喪氣的事,但愈是如此,愈要以敬業的態度來做。須知,即使成功取得職位,日後轉換職業或改投他處,也要寫求職信的。即使日後做老闆,坐在招聘席上,面試要員,也要懂得鑒別信函,否則請錯了人,大權旁落,後悔莫及。

最後,若是郵寄的信,要貼足郵資,否則很難要求人事部門替你代付欠資信的。若無暇到郵局量重,依照經驗,多貼郵票便是。若可以郵寄電子檔案(例如PDF 檔),則檔案命名要精確,不要只寫「求職信」、「CV」之類,否則人家下載的時候,便無從分辨,甚至不慎被後來的同類型檔案名稱覆蓋了。要有一點個人檔案管理的常識。此外,為了避免中文亂碼,用英文命名檔案(如name_CV),穩妥一些。

■小貼士

˙充滿自信和正氣

˙尊重職業,由尊重求職信開始

˙理解公司近况

˙用語文風格和詞句技巧來配合工作需求,突出自己的性格和形象

˙言詞端莊、語調平實

˙信件貼足郵資

˙電子檔案命名準確

■作者簡介

陳雲,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著有《中文解毒》及《執正中文》。

文:陳雲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設計生活

李穎文
聖保羅——設計.改善生活的法門

19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只有一成,時至今天,已超過一半人居於城市。隨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問題愈來愈多,城市需按不同的變遷而重新設計。

本版將依次介紹哥本哈根、京都、巴塞隆拿、倫敦、曼谷、柏林、巴西聖保羅和深圳等八個城市,帶大家穿梭不同設計城市,深入解構當地設計獨特之處,並從城市空間規劃、交通網絡、公共設施、教育及文化傳統等方面,探討「城市設計」如何解決當地人的實際生活問題。

巴西,2016年的奧運主辦國,冒起速度驚人的金磚四國體系。聖保羅作為巴西最富有及人口最多的城市,從城市中心至周邊地區,人口接近二千萬。在這裏,有人乘直升機上班下班,同時,亦有人每天都繼續為生活愁煩、奔波忙碌。過千萬人在這座巨型城市中過日子,在狹窄的罅隙中,當中貧富懸殊的問題日益嚴重。這裏除了是南美洲的金融中心之外,也是藝術和設計的重鎮,每半年就會上演一次全南美洲最大型的時裝展,把南美風情的奔放熱情帶到國際設計舞台的前沿;這裏也可以找到巴西最著名的建築師Oscar Niemeyer的作品。繁華背後,在聖保羅懸殊的生活環境中同時找到大量貧窮人口、垃圾山、貧民窟……這個看似在社會和經濟上都存在極大差異的城市當中,設計除了是消費品之外,還擔當着什麼角色呢?

貧民區辦工作坊

近年巴西經濟起飛,社會的中上階層愈來愈富裕,但低下階層並沒有因此而受惠,依然有人要露宿街頭,無家可歸,在巴西的街頭,每隔兩三分鐘便會看到有人推着木頭車拾荒,同一時間,又會見到衣着光鮮的富有人家走到街上,這些都同時出現於同一場景。

聖保羅有兩成人口生活於貧民區,生活其中的居民因為學歷低和經常受歧視,很多人都不容易找到工作,有設計師於是成立了一個志願組織,希望可以幫助這群主婦,讓她們學會自己設計手袋和錢包,那就可以多賺一些外快,幫補生計。設計師除了引導和鼓勵這群主婦學習設計外,還讓她們接觸其他相關技巧,例如團隊合作、市場觸覺、產品開發等,讓她們可以學會設計基本流程的各個步驟後,便可以由自己一力承擔整個手袋的生產線。

設計師除了在貧民區開辦工作坊外,亦協助主婦接洽訂單,開拓更大的市場。他們還找來製作材料——舊帆布。用舊布做袋,環保之餘成本亦低,很多用來做袋的舊帆布都是由商業機構捐贈出來的。整個設計課程由開始至今已經超過一年,設計師不希望把事情推展得太快,因為不希望這裏變成工廠。為何他們不嘗試把生意做得更好?若果他們賺得更多錢,不是會令這些窮人得益更大嗎?想深一層,如果我們將事情推展得太快、太急進,可能就會影響到這群人原本的和諧生活,或者會一時適應不了過度發展的改變,結果可能弄巧反拙。經濟好,中上階層的消費力就愈強,生產愈多、購物愈多,同時亦會製造更多垃圾,消耗更多的資源,對環境的破壞就更加嚴重。聖保羅的設計師花了不少心思和氣力將廢棄物重新投放於設計和生產流程中,令資源可以循環再用之餘,低下階層居民又可以為生活找到出路。

拾荒者組織合作社

大約三十年前,有八個拾荒者組成一個合作社,大家一起收集和變賣垃圾,最初從一架木頭車起家,時至今日,聖保羅已有九十個收集廢物的合作社,那裏沒有老闆,彼此地位平等,有事情要決定,就會進行投票,少數服從多數。他們更會用貨車到住宅、公司或工廠收集垃圾,運送回來之後再進行垃圾分類,然後再轉售給其他公司循環再造,他們所賺取的金錢足夠用以購買食物、付房租和作生活之用。正因為有人逐件逐件去分類,這些看似沒有用的垃圾,才可以被送到下一站,由其他合作社的朋友重新設計。他們把垃圾堆中的電線,纏上不同顏色的線,改做成不同的飾物,把它們重新投入市場。這些從前的拾荒者運用自己的雙手去改變自己的命運,重新去發掘自己的創意和手藝,以至生活不用再依賴政府的救濟金,自力更生。

合作社的設計有時或會欠缺市場觸覺,專業的設計師就會協助他們改良和開發這些產品,透過舉辦大大小小的展覽去推廣這種結合環保和關懷社群的設計,不但令有需要的社群受惠,設計師本身亦有所得着。

彼此合作達雙贏局面

無論是社群或者是設計師,其實同樣需要為餬口而奔馳,如果大家能夠彼此合作,甚至可達致雙贏局面。其實巴西的設計工業有其本身的問題,年輕的設計師想入行並不容易,於是他們便要自己發掘在傳統工業以外的設計和生產模式,例如採用循環再造的物料,把成本降低至更合理的水平。很多社群本身擁有優良的手工藝技術,可以找他們協助製作,大家便可以一起開發新產品。由設計師教導社群如何透過循環再用垃圾創作手工藝品的過程,可見「設計」在巴西的確解決了一大難題——如何用設計去幫助窮人,讓他們可以多賺一點點錢,而非單單製成最後的產品,而是欣賞整個過程,而且這不會像工廠一樣倒模而成。

這種以社群為對象的社會設計,其實跟社會工作是不可分割的。因為設計師要處理的是人和社群,當中涉及知識的轉移,為他們帶來收入的來源,設計是直接改變這群人之間的關係,甚至是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結構。他們亦希望可以讓年輕人知道運用設計來關懷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在設計教育中,社會元素十分重要,因為這正是我們每天生活所面對的現實,設計的責任是改善社會。巴西不能像歐洲那樣,只做一些滿足個人需要的設計,在聖保羅,設計師需要創意,去處理整個社會面對的困難,當未來的設計師了解到原來社會上有一群需要幫助的人,他們的設計便會有所不同。

無論是用來改善社群的生活,抑或是消費品,在設計中加入環保元素,已成為大趨勢,加上巴西有熱帶雨林,天然資源豐富,環保設計就更加受注目。巴西有兩類型的環保設計:對富者來說,環保是一個潮流,這類的環保設計注重運用天然物料,例如家具、時裝都有市場,售賣的都是高價貨;另外一類則着眼於再用資源,較貼近中下階層。對他們來說,環保是實際需要,多年來為求生存,會把剩餘物資或廢物重新再用,再過幾年,它們又再一次成為被棄置的垃圾。其實這又是否可以真正解決破壞環境的問題呢?我們究竟需要更多的設計,還是減少設計,生產少一點呢?一直以來,人類試圖透過設計去改善和解決生活上很多問題,但同一時間,我們又製造了更多更大的環境和社會問題。在聖保羅,我們發現設計可以肩負更大責任,縱使會遇上很多困難,事情的進展也很緩慢,但可能會是一個好開始。

香港電台、香港設計中心資料提供
話語裏的2009

張俊峰

「手機掃黃,綠壩圍堵;電驢回生,BT剔骨;醫生偷菜,小孩入土;開胸驗肺,用心良苦;冒名上學,爸是公僕;《蝸居》禁播,樓價如虎;烈女刺官,貞節威武;石首廚屍,群眾圍堵;重慶打黑,警匪為伍;救人學生,英名千古。」 ──〈群眾智慧〉,選自《2009語錄》

幾年前,口述歷史是個時髦玩意,可長可短,填補了「正史」之缺,還原許多大人物大事件的原來面目,一時風行。在那之後,語錄體愈來愈成功。

封新城主持的《新周刊》不追新聞,自由自在找話題,卻往往把準了中國社會的脈,成為話題的引領者。彷彿王菲,不追時尚,時尚來追她,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后」。封新城很狡猾,他做《新周刊》還覺得不夠,一年下來把雜誌的話題輯一輯,又是一本書──那本《2009語錄》,上了北京暢銷書榜,還盤據了好幾個星期(根據北京三聯韜奮圖書中心公布資料)。《2009語錄》是《新周刊》編輯部主編的一本不薄的小冊子。選出了2009年中國和世界的「一千條語錄」,把過去一年中國和世界(尤其是中國)的面目像漫畫一樣勾勒出來。

前不久內地有官員說,要引導民眾不發黃段子(內容為成人級笑話的手機短訊),多發紅段子(愛國愛黨內容的手機短訊),這件事大家聽了當作笑話來講。黃段子或紅段子好不好,自有公論,此公最可惡之處是低估中國人民的智慧,以為中國人的民間智慧和喜怒哀樂可以被「引導」。《新周刊》編的《2009語錄》,應該送他一本,讓他好好反省。

《2009語錄》沒有作者,作者可能是中國的封疆大吏,也可能是藉藉無聞的網民。他們說的一句句話,被有意無意地記載下來,看在眼裏,你會看到一個驚心動魄的中國和光怪陸離的世界。

語錄,篇幅和「段子」差不多,只不過,這段子不是黃的,也不是紅的──要說顏色,大概能算黑的吧。下文括號裏的話大多摘選自《2009語錄》。

樓價如虎

2009年糾結中國社會的話題很多,最重量級的是樓價飆漲。奇妙的現象是,當民間在「一套房子滅掉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壓力下對樓價瘋漲已逐漸麻木時,還是有人嘴硬說中國樓市沒有泡沫。當「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裝作看不見皇帝沒穿衣服時,大多數人還是相信自己眼睛的。

《2009語錄》裏,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說:「中國有一批房地產開發商公司是從來不蓋房子的,就是倒土地的。」他認為三分之一的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為了抬高樓價而囤積土地。中國社科院專家齊建國的說話就很調侃:「北京房地產價格是全國有錢人制定的。」

被曾特首點名推薦過的財經作家吳曉波直接說:「有人問我對當今房地產的看法,我說了八個字:喪心病狂,窮兇極惡。地方政府如果『喪心』,開發商必然『病狂』,老百姓一旦『窮兇』,整個社會肯定就『極惡』了。我說得極端了一點,請原諒,但可能正是發生的事實。」香港人覺得這事和香港沒關係?看這一句:「太太們往往比男的下手更快更乾脆!」帶領着一支近百人的溫州太太炒樓團的陳先生說,溫州現在是男人在家辦企業,女人們出來炒樓──前個星期本港的周刊終於發現,炒樓團已經殺到香港。

在樓價飆升、民間怨聲載道時,還是有些人口出「妙」論,比如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趙曉說:「現在買房,就是愛國。」自以為是「大鱷」的開發商嘴更硬,比如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說:「房價本身就是控制人口增長與控制人口素質的門檻。」

2009 年放出狠話的任志強,大概想不到今年的遭遇。中央企業拿着大筆刺激經濟的財政撥款進入樓市,私營房地產商根本不夠打。潘石屹在微博說:「此前,我勸任志強不要去參加大望京一號地的拍賣,爭不過人家(中國字頭的公司),任總一意孤行,繳了幾億元的保證金去參加。據說,舉牌舉到一方米1萬多元就再不敢舉了。真是『花錢買丟人,不是花錢買地。』」

看官商勾結利欲薰心

與樓價作惡共生的是官員貪腐、民間道德敗壞。

去年上海在建中的樓盤整體倒塌。遼寧一家旅行社推出的旅遊廣告中戲謔地加入了「贈送上海倒塌樓房雙飛六日遊」一項,廣告詞曰:「參觀上海倒塌樓房,看世間人情冷暖,看史上最強豆腐渣工程,看官商勾結利欲薰心,看房奴人生百態。」頗有幾分濟公的神采。

官員貪腐,公權力被濫用,出現了許多悲劇,匪夷所思到極點,反而產生了一種欲哭無淚的黑色幽默。去年頻頻曝光被拘押人員在看守所莫名其妙死亡的事件。除了雲南的「躲貓貓」外,還有湖北一男子猝死看守所,調查時看守所說當天的錄像無法調看。網友說:「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死了,錄像沒了!」之後杭州富二代超速駕車把路人撞飛,警方卻說其車速只有「七十碼」,民間於是諷刺說:「從杭州到天堂的距離,只要七十碼。」

官府如虎,反映的不是個別事例,而是中國社會制度上的「深層次矛盾」,這些矛盾令中國經濟看似繁榮,國民卻無法與有榮焉。

去年湖南一所中學發生學生踩踏事件,《2009語錄》就摘選了悲劇發生後評論家單士兵的一段話:「一個人的悲觀可能囿於他獨特的心理環境,那麼一個龐大群體的悲觀,無疑是緣於某種令人失望的社會生態製造。比如,對礦難的悲觀,更多是緣於對權力與資本合謀進行的罪惡製造無力抵抗,個體生命不得不在權力與資本的複雜利益博弈中成為被吞噬的對象。而學校裏的礦難──踩踏事件,則同樣有着複雜而深刻的體制背景。」

「死得很舒坦」

書中摘錄了另一則來自學校的話。山東省一個中學生被教師罰站,教師外出喝酒忘記此事,學生被活活凍死在學校的排水溝。事後學校負責人說什麼?他說:「發現張繼鑫的時候,他躺在溝裏,頭朝東腳朝西,仰面躺着,死得很舒坦。」體制出了問題,人的道德標準也慢慢隨之扭曲。南京發生過一位老太太跌倒,好心人攙扶起來,反被老太太誣陷、要求賠償醫療費的事件,新聞傳出後人們都認為再不能多管閒事。於是,去年南京再有一位老人跌倒後,看到路人躲得遠遠的,老人喊道:「是我自己跌的,你們不用擔心,跟你們沒有關係!」哀莫大於心死。這句話也記載在《2009語錄》裏。

過去一年,中國人的情感、婚姻、家庭問題被許多精闢的話總結出來。「如果我有一顆炸彈,我就會炸平我的學校;如果我有一把刀,我就會殺死我的媽媽。」這是海南省一個九歲小學生在語文科作業裏寫的。「強行跨年級(班級)交女朋友是違法行為。」這是四川一間中學裏的宣傳海報。最後《新周刊》總結說:「九十後不是另一代人,是另一種人。」

《2009語錄》記載的一千條語錄,品類太多,本文梳理的只是九牛一毛。透過這些可謂「拍案驚奇」的語錄,我們可以了解更真實的中國,了解到中國人的智慧,憤怒,悲哀。《新周刊》做了一件很輕巧也很重要的事。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漁村小工廠從織筲箕開始

曼谷是香港人的旅遊熱點,亦是家居用品設計的總滙。泰國的產品設計貼近西方,比我們前衞大膽,然而,新穎的設計中仍可以發現傳統鄉村智慧。傳統手工藝的質樸再加上豐富的人情味,令泰國的設計突顯出了自己的獨特魅力,在平凡中見精巧,也許就是曼谷家居設計最好的註解之一。或者未必有人會想得到,一盞懸掛在曼谷高檔陳列室的燈飾,從設計構思到製成,整個過程都發生在一條位於市中心以南約兩個小時車程,名叫Petchburi的小漁村。

燈飾設計師 Korakot在Petchburi土生土長,從小就跟着爺爺學做泰國風箏。做風箏的竅門就是紮作技術,當中有很多看似簡單卻充滿生活智慧的巧妙之處,例如結繩便需要相當的心思。此外,選竹方面也不隨便,因為做風箏要把竹屈起來做弧形的框架,所以要用彈性強的竹。至於竹篾相交而成的支點則可以令面紙有足夠張力,抵住風箏起飛後的強風。Korakot到曼谷讀書之後,才發現這門家鄉的傳統工藝智慧,可以應用在時尚的燈飾設計上,這種做風箏的古老技術,也就成為Korakot設計燈飾的創作靈魂。

除了傳統手藝技術之外,做燈所用的竹枝亦是來自家鄉。因為Petchburi這條村附近有很多河川,水源充足,那裏的竹,不但產量高,質量亦很好,自然生長得又滑又有彈性。在Petchburi旁邊的小村有一間小型的「山寨廠」,專門為Korakot提供竹枝材料。那裏只有一間簡單的小屋,裏面只有幾位婆婆圍坐一起,在小花園中工作,她們一邊專心地刨出直徑只有兩毫米的竹枝,一邊聊天,談天說笑。 Korakot沒有刻意訓練她們,而是去發掘她們最擅長的地方,以後便從設計方面來遷就婆婆們的製作工序。就這樣,「山寨廠」中的婆婆會感到工作比較容易,而他亦能取得最好的品質。原來這條小村落一直都是做織筲箕,因為織筲箕要將竹削得很幼很幼,所以手工甚幼細。

Korakot以自己的鄉下為設計總部,除了靠近做風箏和織筲箕的傳統工藝,最重要還是那份家鄉的人情味。他同時可以藉着自己的設計,讓村內的長輩發揮所長,維持村民的生計。他所設計的燈飾就是家鄉村民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削竹的老婆婆,又或者是織筲箕的村民,他們擁有的手藝就是切切實實的生活技能,就好像媽媽每晚為我們預備紅蘿蔔瘦肉湯一樣平常不過,卻處處流露鄉土情懷。泰國人開拓了傳統工藝的應用途徑,透過設計提升手工藝產品的價值,做出切合現代生活需要的新產品,同時,亦承傳了家鄉的傳統工藝。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個個十優並不是高質素社會

劉天賜

父母怎教子女?

香港還好,五十年不變。現在尚聽到父母金句︰「畀心機讀書呀!」「聽話生性呀!」「老豆唔養得你一世!」幼稚園、小學、中學又怎教?從前家長希望子弟「品學兼優」,今日希望「十科兼優」,「德育」兩字,找不找到飯吃?沒犯法便是「良民」,不入社團、不服K仔、不援交,祖先有靈!至於社會教育……未來主人翁從傳媒、廣告中學了什麼?不外乎「大波即美麗」、「發達要識炒」、「牙尖嘴利好前途」、「及早物質享受大魚大肉真人生」!

我過早投胎,未能享受此盛世的「紙醉金迷」教育,反而受了嚴禁「貪威識食練精學懶」的市井價值!

看看「番邦」小學怎教?真是一百歲唔死有新聞!教師沒有半句講「畀心機讀書」、「生性」、「唔使做乞兒」!學校品格教育強調「十招」,認為乃「人生快樂、做人成功」十招,他們沒孔夫子,竟有此種教育,內地、香港、澳門、台灣宜學習呀。

十招︰尊重(respect),對人對事都有尊重之心,那麼,人家不尊重你又如何?先尊重人家嘛,不必「暴力提示」不淮吐痰、不淮吸煙,尊重別人之心,自然會收斂。

責任(responsibility),各人有各人顯性、隱性、有償、無償的責任。最寶貴自覺有責任感,更高一層次,有使命感,使命感乃更大的責任感,不必「問責」,自會盡責。

忠誠(honesty),之謂「忠誠」乃是該得的才取,不該得,送來也拒絕,不為私利奸詐。

同感受(empathy),孟子所謂惻隱之心,同情心,設身處地想,「泥水佬做門——過得自己過得人」。

公正公平(fairness),階級觀念重如泰山的,以為天下沒公平。愈有尊卑、親疏有別觀念的,愈須有公正公平之心,權力在手,天要你公正公平待人處事,不徇私、不自私。

主動(initative),處處被動,乃是奴性不改,自甘為奴。

勇氣(courage),不只匹夫之勇,該有道德的勇氣,敢膽反抗不公道、邪惡。

尊嚴(integrity),人人識說維護自己理想、生命的尊嚴,但維護別人的根本不着力,「尊嚴私有化」!

堅持不懈(perseverance),早已有此一說︰中國人只得三分鐘熱度,今天,比高鐵快速,平均只等一分鐘,任何事幹,可以一分鐘內堅持,已成神話。易放棄,費事浪費時間,結果事事半湯不水。

最後一招是樂觀(optimism),香港病乃「積極的悲觀」,病深了,出現「凡事懷疑」,「人人害我,我害人人」。維港天空煙花燦爛,全港卻是「灰色」地帶,只因大家未樂觀過,唱衰有市場,唱好?誰信!

所求改良的是「人民質素」,十優又如何?全港個個學生十優並不是高質素的社會,學校不只傳知識,還要提升人民質素!傳媒、家庭也該負責提升,看人家「番邦」怎教!

2010年2月12日 星期五

視而不見

當我們日忙夜忙,忙返工,忙下班後趕回家,對身邊發生的事物一無所知,也提不起興趣,甚至是一些美好的事,也眼看而不見。

《華盛頓郵報》為了證實這些事,特別請了當今其中一位最優秀的小提琴家Juoshna Bell做測試。一天他穿着成普通的賣藝者,在華盛頓DC地鐵站L'Enfant Plaza出口拿出了他的小提琴,把琴盒放在地上,讓人賞錢。他連續演奏了四十五分鐘,由巴哈到舒伯特的《聖母頌》等古典音樂。

那時正是早上最繁忙的八點,上班一族都匆匆忙忙的,沒有理會這位小提琴家,可能很多是在聽iPod罷,所以無人聽到音樂,一個中年男人發現了小提琴家在演奏,他放慢腳步,停留了幾秒鐘,然後就繼續上路,繼續他的旅程。不少人看也不看就掉下錢,甚至是一角幾毛。一些人前幾天還花上一百美元買票才可以親身去聽 Juoshna 的演奏,今天他免費演奏,卻無人理會。除了一位一小童,他被趕上班的媽媽扯開拖走。這位小朋友一聽到他的小提琴聲便喜愛到不得了,要留下來聽,可惜媽媽要趕送他到學校然後上班,他便不捨的被帶走了。這個故事發人深省,只因為我們長大了便失卻了童真,失卻了天生的向美向善的本性,換來的是一身的枷鎖,令我們走進刻板的生活,不再欣賞身邊的美好事物,一些有趣的人。

我們變得視而不見,因為我們要跟別人一樣,要倒模的,原本令你開心的一些小事,不再帶來歡樂,反而訂的門檻愈來愈高,由搵一百萬到一千萬,再要一億、十億,於是人就愈來愈不開心。小朋友可以很容易開心,因為他不貪心,他好奇,他為自己而活,而不是其他人怎樣看他。

我們不開心,就是怕人家怎樣看你。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http://tds.ic.polyu.edu.hk/db/08_pd1/index.htm

基礎設計入門
 

Design
 
基本產品設計
產品設計
產品設計是一個即無序又嚴謹的過程,因為與「原來的方案有所不同」是設計工作的一個基本要求,所以產品設計並不可能有一個固定的步驟從頭到尾把設計完成,亦沒有一個時間表,可以很確定的說何時何日,設計必定可完成到某個階段。所以說產品設計是無序的。但是,因為一件產品是由許多人參與,由許多部件組合,經許多的人製造出來,所以任何一個環節,包括外型的每一個角落,都不可以出絲毫的差錯,所以產品設計也是一個很嚴謹的過程。

因為產品設計的要求,所以設計的過程也比其它行業複雜,簡單的產品,設計過程可分為:擬定規格、初步構思、詳細發展、原型製作、工程規劃等幾部分,不同的部分,設計師會利用不同的工具,繪畫不同的圖畫來協助構思。美感之源在於感官刺激,無論聲音、氣味、視象、味道、感觸等,皆可成為美的載體。周全的設計,皆盡力利用所有載體,例如一輛豪華房車,車身外型由設計師精心雕啄不在話下,除此以外,皮革椅面的感觸,車廂的氣味,車門開關的聲響都會由專門設計師處理。

雖然設計所包含的感官是如此廣泛,但設計的美感仍是以視覺美為主導,因為在商品宣傳、展示的過程,商品與潛在顧客的互動都是非接觸、視象式的,在互聯網上商貿日益普及的時候,這個情況只會日趨明顯。

 
廸福鍵盤的排列
廸福鍵盤的設計由來
由市場主導的手提電話市場
圍繞塑膠成型而建立的紅A產品系列
在一個競爭商業社會,設計是一種有目的的商業活動
用者主導

用者主導是指由人著手,從觀摩和調查中發掘人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後,設計新的用品來把問題解決。日常在市面出現的小發明,例如穿針工具、腕錶、帶耳柄的眼鏡等等都是循用者主導的方法創造出來的 。不過,由於人和市場的慣性,很精妙的設計構思也可能得不到普及,最經典的例子是Davork鍵盤,雖然是一個大大解決人們打字的困難,但一直都沒有普及。
市場主導

市場主導是指由市場定位,用廣告宣傳手法去重新包裝該種產品的推銷方法至售賣之整個商業過程。現今的流動手提電話便是一個典型成功例子。市場策略者利用廣告喧染,在消費市場裡創造潮流,塑造出人們嚮往的高尚社會階層,吸引及誘導消費者追捧,令消費者不自覺地感化及應同,並在短期內不斷推陳出新,更換款式,加入花巧(Gimmick)元素,如乏味的單鈴聲而幻變成十六和弦,由黑白顯示屏演化至彩色….,令消費者接受棄舊迎新的心態,增加銷量從而獲得厚利。流動手提電話基本功能已不再單單作聯繫溝通、互通消息之用途,手提電話已是身份象徵表現,消費者購買手提電話時,不但只考慮產品本身功能,更希望得到市場上所建立的形象。
生產主導

廠家主導是指廠家利用現有已存的資源如現有廠房、生產技術及科技、物料資源為根基來發展相連周邊產品。以香港著名紅A塑膠品牌–星光實業有限公司便是一好例子。 星光實業有限公司以塑膠製品為人所認識,產品種類多至500多款,小至漏斗,大至水桶,種類應有盡有。他們所有的產品均用塑膠原料製成,廠家根據現有的生產技術,不斷研製新產品如微波爐飯煲便是近年之作,以迎合市場需求的轉變。
科技主導

科技主導的設計方針比較少見,這種做法通常是出現在大企業的研究所裏的,這一些研究所因為資源比較充分,所以能支持一些沒有特定目的的項目,例如3M公司的報事貼(Post-it)便條紙,最初的研究成果來自一種黏度不高的膠材料,這種材料發明以後一直都沒有用途,直至它的發明人有一天想到用作便條紙為止。

 
偉易達是香港原品牌生產的表表者(www.vtechphones.com)
原設備生產

「原設備生產」(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是香港自工業起飛以後,一直奉行的經營策略,在這策略之下,企業的經營者集中精力在營運生產廠,降低原料和生產成本,提高貨品的質量之上。客戶認為企業的水平與價格比較合理,便會提供設計圖紙,由企業生產成品。這一經營模式的缺點在於,客戶所提供的設計,不一定能夠和企業的長處互相配合,因此不容易在質量上有所保証,而導致只有在成本上下工夫,當外部經濟環境改變,香港企業的生存便受威脅。
原設計生產

「原設計生產」(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是解決的方法之一,原設計生產轉企業為主動,企業自行跟據自己的生意週期和優勢,設計新產品,再向相熟的廠家推銷,由於企業承擔了一部分的開發成本,客戶亦樂意接受。
原品牌生產

「原品牌生產」(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的目標,是企業正式擺脫外商的隔閡,直接面向國外消費市場,企業亦由一個生產商的身份,過渡到消費品牌的持有者。從原設計到原品牌,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設計方針改變的過程,當中要求企業掌握的,包括科技、網絡、人力資源等,缺一不可,因此是超設計範疇的重大戰略部署。設計在整個部署當中,對企業的貢獻在於建立形象,推動宣傳,推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產品,並培養用戶對品牌的忠誠(Brand Loyalty)方面。

有關香港品牌發展的進一步分析可瀏覽http://www.tdctrade.com/econforum/cma/chinese/cmaozllolc.htm.
產品彩圖
以簡單的草圖展示概念
展示設計與環境的配合
產品設計的初步構思是一個多變且俱目的性的思考過程,它可以有很多不同切入方式去幫助概念的形成,最耳熟能詳的有:Brain Storming、Mind Mapping、檢核表術SCAMPER、設計矩陣、等等,他們都是一些思考方法,幫助設計師得到新的靈感,但他們的共同點是讓越多的意念累積越好,設計師是不會在思考的早期限制創意的可能性,而簡單的設計草圖可幇助他們紀錄,表達和展現概念。然後,產品設計師會羅列出該產品設計的約束條件,它們可以包括:銷售對像、價格成本、生產技術、使用環境的配合等。這些的規限可進一步將設計的範圍收窄,幇助設計師從眾多的可能概念中選取最有潛質的加以發展。

 

 

 
用麥克筆(Marker)繪畫之立體彩圖
用麥克筆(Marker)繪畫之剖視彩圖
用麥克筆(Marker)配合 粉彩(Pastel) 繪畫之概念草圖(Idea Sketch)
用木顏色筆(Color Pencil)繪畫之正側面彩圖
產品彩圖是進一步地在紙上將設計構思模擬在三維空間裡,加上顏色豐富地表達出立體效果,使構思立體化呈現在紙張上,比起草稿線圖更能有效地解說出產品理念。 在電腦未普及之前,產品設計師以手繪為主,常用的顏料有水彩(water Color) 、粉彩(Pastel)、木顏色(Color Pencil)、麥克筆(Marker)、噴筆(Air Brush)。當中以麥克筆最為廣泛應用在產品設計範疇,皆因麥克筆顏色鮮艷,現成顏色種類繁多,用時方便,顏料揮發性快,保存亦算長久,比起其他顏料如水彩使用時需自行調色,繪後需待時風乾,粉彩使用後紙上留有大量粉沫,收藏極之不便,費時失事,麥克筆的出現確實是產品設計師的一大恩物。 請參考右圖

 
以香港為例,鐘錶設計多以CorelDraw、Illustrator等平面軟件繪畫彩圖,下圖則用CorelDraw 繪畫
踏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電腦的普及,加上各式各樣設計軟件的配套,電腦軟件公司為博取用者(User)歡心,增加銷路,不斷改良及簡化軟件使用模式,常 用的電腦繪圖軟件大致分為平面設計軟件及模擬三維空間軟件。
平面設計軟件

市面常用以平面設計軟件包括有: CorelDraw 、 FREE HAND、 ILLUSTRATOR,它們之共同點是用者可利用軟件內已設定之工具輔助繪圖,配以色彩環表達,比手繪更精盡、更快捷方便,並可無限量打印複製,方便存底。(請參考圖5)
模擬三維空間軟件

模擬三維空間軟件包括有: 3D STUDIO MAX、 SOLIDWORKS、 ALIAS、MAYA、RHINO,它們之共同點均將產品概念由平面塑造成立體,輸入已定之數據繪製出一件立體產品在一個模擬三維空間裡,用者可透過模擬效果更 清晰地看到整件產品之正、側、頂、底各部,大大擴闊了二維所能表達之空間,更切實有效地展示出設計者之思維及理念。由於模擬三維空間軟件善於處理精準數據,這不但提高了產品準確性,更為日後快速原型技術 (Rapid Prototyping) 鋪路,將產品設計帶到另外一個高速求真的新紀元。
設計原型
以高密度發泡膠(Foam Board)拼砌成的手提電話模型

以膠泥塑型來測試筆桿的手感(圖片來自50 Products, RotoVision, p40)
由構思到實踐這個漫長的產品設計方案過程,設計師除了會在紙上草擬概念,往往還需要製作一些簡單的立體模型,以便更清晰地解說出其設計理念,從而更能具體地把握到設計物的大約尺寸、形狀、手感等相互關係。對於某一類型與用者使用時有密切關係的產品,如手提電話,製作立體模型尤其重要。設計師可以從簡單的模型得知所設計的電話大小是否舒適?按鍵排列是否恰當?話筒與收音位置是否乎合人體工學(Ergonomics)?從製作簡單的模型中不斷揣摩及改良設計物的形態,務求達至最完善的效果。簡單的模型製作在產品設計方案過程中佔有極高的價值及重要性。

 
以陶泥(Clay)攝成手柄加上卡紙摺成金屬 部分的餐具雛型
以石膏Clay)倒模成的浴紅雛型
以高密度PU Foam (Styrofoam) 製成的座檯燈雛型
製作實體模型是產品實踐最重要的一環,它將設計師紙上草擬概念真實地呈現眼前,成為可觸摸及可意會的實體。在製作立體模型亦按不同的需要而有不同的要求及層次,例如在設計初期階段,設計師會用高塑性物料造型,如:陶泥(Clay)、卡紙(Paper) 石膏(Plaster) ) 、以高密度發泡膠(Foam Board)等物料來形造出設計物的大概外形及尺寸,比起只在紙上談兵來得實際。

 
彩色快速原型產品
層加工的過程
 
ZCorp立體打印的運作
ZCorp立體打印技術的打印及後置處理過程
由於球體由一層層的圓形薄片組成,球面上的梯級紋呈圓形.
 
快速原型的起源

現代工業正面對產品的生命週期(Product Life Cycle)越來越短的問題,使工業生產的交貨期(Time to Delivery)相對縮短.特別是現今市場上一般都要求多樣少量、個性化、甚至度身定造的產品。因應這方面的需求,研究人員研製出一種新的加工方法-- 快速原型技術.

傳統的加工方法在設計概念變成電腦模型後,需要進一步設計夾具或模具、加工圖、製程加工規劃等等。整個生產過程需時不少,如在生產過程中遇到原型設計有缺失。整個產品開發過程便要從設計階段開始,再來一次,費時失事。
快速原型技術

快速原型技術採用了層加工方式來進行,從一層一層的2D薄片的堆疊成為3D的物體。

層加工方法有別於傳統加工過程,首先產品概念必須先轉化為3D電腦模型,再經介面程式將3D電腦模型轉成STL檔案(STL檔案為大部分快速原型系統的標準檔案格式,個別快速原型系統或可接受其他格式的檔案),然後由切層軟體計算將STL檔依其成型方向及層厚,切成一層層的2D剖面加工程式,最後輸送到快速原型機器逐層逐層進行加工並堆疊起來,造出立體的的工件。
快速原型技術應用
產品開發

其實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做多個產品模型作為測試之用,如造型設計評估,功能測試,樣辨,組裝測試及安全測試等,快速原型在這方面大派用場.因設計師只需在立體圖上作出修改,便能即時造出樣品,作進一步測試。
小批量生產

現代人講求個人品味,在選擇產品時亦要求產品能反其獨特性,大量倒模製作的產品不能滿足現代人這方面的需求。所以現時部分高檔產品採取限量生產或小批量生產來迎合市場需要。而現時的快速原型科技以高速發展,快速原型所用的材料,越來越接近產品實際使用的材料。如直接金屬成型技術,便能直接用快速原型的方法造出金屬產品。因此在小批量的生產中,直接使用快速原型 技術,省卻了模具生產等時間。
快速原型技術的優點:

*

能造出十分複雜的形狀
*

高度自動化,對操作者的技術要求很低,更可無人操作.
*

不需製作工具,模具及夾具,省時省力.
*

無加工噪音、振動、無大量切屑。很適合作為辦公室機台。
*

所需工時甚短,切合現代市場需要.

快速原型技術的缺點:

*

在大量生產時快速原型速度較慢,因此只能作小批量生產。
*

工件呈梯級紋路,實際使用時要由後處理來修飾。
*

因材料受層加工技術所限,產品的強度較差。
*

材料及機器費用較傳統加工系統高。

有關快速原型技術, 請參考:

http://tds.ic.polyu.edu.hk/mtu/atm/3dp/index.htm
教學活動
產品外形比例工作紙
學習目標

產品的外形可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慾,因此我們不可忽略產品的外形設計。

在設計產品外形時,設計師會把設計概念 (包括產品各組件大小比例、形狀及風格) 畫成草圖,然後才交由工程師修改某些細微部分,以方便生產。

此練習訓練學生分析市場上不同產品的外形設計比例,以及如何運用設計草圖來說明比例。
活動綱要

此練習以音響組合為例,共分三部分。

首先,學生要認識如何靠草圖分辨不同的設計比例,然後要求學生搜集市場上一些與草圖比例相似的設計,最後嘗試以草圖自行設計數款全新的音響組合。
材料

* 工作紙
* 舊雜誌
* 剪刀
* 膠水
* 鉛筆
* 擦膠

時間安排

* 半課節講解及完成工作紙第一部分
* 一星期家課 (第二及第三部分)

結果講解

練習一答案

* 請參考右圖

練習二

* 這練習主要讓學生透過資料搜集過程觀摩及理解產品外形比例及草圖的運用。
* 練習二中, 搜集跟圖中六個草圖比例完全吻合的音響組合並不容易。因此, 教師可考慮只需學生找出其外形或線條相似的設計,需要事可加上指標說明。

練習三

美觀 25%

設計創意 25%

線條與設計的對應 50%

學生的設計應著重整體的比例及線條,無需太著重仔細的部分。

 
繪畫平面圖形工作紙
學習目標

手繪圖能透視出一個物件或空間的簡單視野。 在手繪圖中,我們可看到簡單的外形和一些詳細資料,這可幫助記錄和表達意念。

這個練習能提高學生繪畫平面圖的技巧。
活動綱要

這練習要求學生選擇一件日常用品,然後依照指示,將該物件繪畫出來。
材料

* A3 圖畫紙
* 原子筆/墨水筆
* 鉛筆
* 數支不同灰度的Marker

(學生可加上乾粉彩或小量白色廣告彩以提高繪圖的像真度。)
時間安排

* 半課節講解及示範
* 半課節學生練習
* 一星期家課

相關課題

手繪時代
評分標準

平面簡圖強調表現物件的大小、比例、外形及組件分佈,評分時應著重所繪畫物件的比例是否正確,以及能否準確地表示該物件的各重要部分為主。

 
繪畫立體圖形工作紙
學習目標

繪畫立體簡圖能將設計構思模擬在三維空間裡,使構思立體化呈現在紙張上,它比起平面簡圖更能有效地解說出各種設計理念。

這個練習能提高學生繪畫立體圖的技巧。
活動綱要

這練習要求學生選擇一件日常用品,然後依照指示,將該物件繪畫出來。繪畫時,學生應留意物件在視覺上的基本透視原理(近大遠細)。
材料

* A3 圖畫紙
* 原子筆/墨水筆
* 鉛筆
* 數支不同灰度的Marker

(學生可加上乾分彩或小量白色廣告彩以提高繪圖的像真度。)
時間安排

* 半課節講解及示範
* 半課節學生練習
* 一星期家課

相關課題

手繪時代
評分標準

平面簡圖強調表現物件的透視、空間、比例、外形、陰影及組件分佈,評分時應著重學生能否準確地表示該物件的立體外形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