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設計新人類

文:陳知行


詩意的留白 設計師中的哲學家

「最好的設計是隱形的,直至它失去了功能。」(The best design is invisible, until it fails.)——Bruce Mau

人類出現不久,便有了設計這回事,為了生存下去,我們的祖先設計了棍棒、斧頭、弓箭等工具來防衞捕獵。在《為什麼設計》一書中,日本設計大師阿部雅世曾經這樣說過:「在原始時代,各類工具都是身體的延伸,這也正是設計的原點。」幾千年後的今天,人類的基本生存條件改善了不少,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享受,設計慢慢變得很重要,更成了一門專業的學問。設計師的種類亦五花百門,從常見的室內設計師、時裝設計師,以至新興的蛋糕設計師、婚禮設計師,令人眼花繚亂,幾乎只要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均可找來專業設計師,使生活變得更美好。

難道,設計真的只為了美化生活?還是設計擁有比視覺美學更深入的元素?

廖醇祖,一名具備多重身份的八十後設計師。他曾經多次替人設計網頁、名片,也曾做過不少裝置設計和室內設計,可是被問到「究竟你是什麼設計師?」的時候,他思考了良久,終於,他給了一個我前所未聞的答案:「使用者經驗設計師(User Experience Designer)。」他可算是設計師中的哲學家。

使用者經驗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這詞彙卻在九十年代中才出現,由一名着重使用者經驗的建築師Donald Norman帶出,並影響了無數設計師。日本設計大師、無印良品的藝術總監原研哉便是個好例子,他在一次訪問時說過:「我渴望聽到的不是用家看到產品時的『wow』,而是他們使用產品後的『wow』。」

領悟使用者感受

相對於一般常見的設計師,如時裝設計師、平面設計師,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做的事情可能與他們無異,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可能同時是一名平面設計師和室內設計師。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卻不喜歡用設計的種類來定義自己,因為他們通常不只設計一種東西,除此之外,在設計的過程中,他們重視的往往不是設計的物品,而是使用者的感受。

在大學時,廖醇祖念的是設計與媒體藝術。他和同學們曾經問過他們的老師,為什麼他們念的是設計,而不是其中一項專門的設計,老師這樣回答:「畢業後,你們會發覺,所有設計都是設計的一種。」於是,他一直認為,設計是應該被廣泛定義的,而不論哪種設計,最重要的還是使用者的感受。「這可能跟我自身的成長背景有關,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老師告訴我什麼便是什麼,可是如非親身體驗過,那種學習是不深刻的,體驗令我更能記住一些知識和感受,亦是最有效的傳達方式。」

廖醇祖本身亦是原研哉的忠實粉絲。「原研哉曾經說過,他設計的不是『物』,而是『事』。」他相信,「事」與使用者經驗和感受是同一回事。在他的設計中,他常常把使用者經驗放進他的思考裏,例如他曾經設計過一個裝置,在一堵石屎牆的裂縫中放置了一棵小草,在小草旁邊放了燈光感應器,連接着射向小草的聚光燈,燈光的大小會隨着小草感應到的光而改變,若有人在聚光燈下經過,小草感應的光減少了,那聚光燈的大小亦會減少。「我希望觀者會察覺到燈光大小的轉變,從而發覺裂縫中小草的存在。裝置下的小草像有生命似的,其心情會隨着光的多少而變好變壞,有些觀者甚至『蹲』下來看小草,有種向大自然致敬的況味。」

設計不一定是奢侈品

廖醇祖希望自己的設計會令使用者有所領會,先付出,再得到和他們預料不同的、更好更深刻的感受。他認為,雖然現在出現很多所謂designer's chairs、designer's clothes、designer's kitchenware,設計卻不一定是奢侈品,「難道萬字夾不是設計嗎?人人都在用萬字夾,『設計等於奢侈品』是個錯誤的假定。」我問他:「那你希望自己的作品普及嗎?」他想了想,很巧妙的回答:「我希望自己的價值觀普及。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相信人類和大自然是互不相容的,可是我相信,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要了解自己的位置,這是我的價值觀。」小草裝置便是突顯大自然生命力的一個好例子。

第一次踏進廖醇祖設計的家,我的感覺很好。他家裏的地板、牆和天花都被塗上純白色,而家具則主要為黑色,一點多餘的色彩也沒有。「我很嚮往中國傳統文化,可是現在流行的那種大紅大紫或酸枝木椅的風格,我並不喜歡。」廖醇祖把牆、地板和天花想像成水墨畫的畫紙,而家具則像水墨一樣,留白對他來說是很重要的概念,「我喜歡的是中國文化的意識,而不是風格」。

家的「光」與「輕」

黑白這兩種顏色,除了跟水墨畫的風格一脈相承外,還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白色是光,而黑色是宇宙的顏色,是沒有光的時候的顏色,而我對這兩種極端之間的東西很感興趣。」光可謂廖醇祖設計背後的重要理念,他把自己設計的家命名為「lightness」,既指「光」,又指「輕」,這充分顯示了他喜歡的簡約風格。

廖醇祖設計的洗手間更令人印象深刻,為了環保和模仿飛機的設計,洗手間的門鎖和燈的開關二合為一,用者要把門鎖上才能開燈,而馬桶上面便是關不上的天窗。「我是無神論者,不相信上面有人(there's someone up there),於是在做最私密的事情時,即使開了天窗,也沒有人在看。」他眨眨眼,笑着說。

廖醇祖的設計突顯了水和陽光這兩大元素,首先他的訪客在洗手間裏洗手時,會發現流水量並不是太多,他們亦會看到洗手後的水流向沖水箱中,「這個設計使人覺得自己好像在山溪裏洗手一樣,森林中山溪的水量亦不是很多,卻更令人珍惜用水,這感覺在現代人的家中是得不到的」。其次,若訪客躺在睡房中的床上,便看到天花的一大天窗,陽光灑進來,照到床上,很是好看,「生活在這房子裏的人,從早上起床那一刻開始,陽光便是他的鬧鐘,到洗手間刷牙則好像到了森林裏的山溪一樣。住在這兒,人與房子會互相配合。」這便是廖醇祖所重視的使用者感受,通通在其設計表露無遺。「空間往往是最直接影響使用者感受的。」廖醇祖如此相信,今年8月他會到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建築。相信幾年後,這位使用者經驗設計師會多了建築師這個身份,屆時他的設計亦會更上一層樓。

在香港,使用者經驗設計師這概念可能比較新穎,可是西方、日本和台灣早已引入,並對傳統設計的定義和分類帶來不少衝擊。「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往往負責管理整個設計流程,拿一個品牌做例子,從其標誌、店舖的室內設計、產品設計至平面設計,可能分別有專人設計,可是若沒有使用者經驗設計師的話,整個品牌的設計便失去了連貫性,這連貫性往往不能被計算出來。」廖醇祖認為,在資訊發達的今天,一個設計師擁有多方面設計的技能並不困難,可是使用者經驗設計師還是需要信任和聆聽客戶及他人的意見,畢竟,「溝通是好設計的開始」。

廖醇祖小檔案

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設計與媒體藝術學校,曾多次替香港及國外的公司團體設計名片、網頁,亦作裝罝及室內設計。

網頁:http://liao.cz/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