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Campana兩兄弟 - 巴西設計師


我問兩兄弟可以環保概念設計師形容他們嗎?他們說,「這只是我們其中一種態度,我們的風格更是充滿感情的,手法具社會性的,甚至有時包含政治意味的。例如我們的Mulidao Chair便是和聖保羅東北當地的布公仔師傅合作的,讓他們的社區也可以參與製作,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還有最近開始和我們城裡的監獄合作,讓獄犯參與生產工作。Social Ecology可能是比較適合我們的形容詞。」

無論是生活設計調查員或社企設計師,Campana兩兄弟都可以說是近年已成國際生活設計潮流先鋒的巴西的表表者,宣揚充滿環保意識的慢設計風格。兄弟設計組由兄長Humberto和弟弟Fernando組成,Humberto于1953年巴西聖保羅近郊小鎮Brotas出生,讀法律的他卻跑去搞設計,和較他年輕8歲讀建築的弟弟于1983年正式以設計二人組姿態示人。接近30年的設計讓他們不單成為巴西最出名的設計師,也是國際有數的設計組合,原因只有一個,便是他們對設計擁有的遠見,不甘受傳統限制,更早早便以循環生態設計作為他們的設計哲學。

我最喜歡他們的設計有兩款。首先便是Favela Chair,可以說是最早以循環再用概念設計的家具,早於1991年便已登場,其靈感只要你明白Favela一詞的意思便知道,是貧民窟,原來他們是從聖保羅的貧民窟木板屋建築汲取靈感,把一些如超級市場棄置的木箱木塊組合而成一張椅子!概念有點瘋狂,但想深一層卻很有意義,是對日常生活一些不起眼的物料或東西的重視和反思,挑戰大家對循環再用觀念的可能性,在踏入上世紀90年代的當兒發表,可以說是預告了地球有病的先知式設計。

另一款相信是他們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設計,便是2002年面世的Mulidao Chair和兩年後同一概念的Banquette Chair,前者以巴西東北部族的傳統布公仔作為材料,把很多個放在一起便成為一張很舒服的布椅子了。後者概念一樣,但以較常見的動物布公仔做材料,這些椅子就算不用坐,它們本身已經是一種藝術品。

其實說Campana兄弟是家品設計師(除家具外他們還設計燈飾和花瓶蠟燭台等等家品),不如說他們是工業設計師,因為他們設計的思路大多先從物料出發,探索一些已經存在的物料的可能性,而不會為了設計而設計,為了生產而生產全新的物料去滿足他們設計的製作需要。

而透過賦予這些物料(很多都是已棄置的垃圾!)的第二生命的過程,啟發大家對我們的生活對社會對環境的思考,在這一方面看,Campana兄弟在做的又不單設計,而是藝術行為了,難怪近年是見到他們更多的給不同畫廊和博物館做的unique piece藝術作品,在自家巴西的工作室以傳統人手工藝生產。他們亦會說,自己是雕塑家多過設計師。

就像他們最新的作品之一,便是和Venini水晶燈飾廠合作的Fragments Wall Lamp燈飾作品,便是把一些Venini工廠內已打破了的水晶燈飾碎片(很多都是名師設計的作品!)收集重新裝嵌而成,廢物利用再用,以雕塑的形式演繹。得出來的效果,是對色彩的詠歎!留意一點是,這燈飾就算不用開著電源,它本身已經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品,讓我們領略到,原來創作靈感真的到處都有,都在我們身邊,能否發掘出來,只看我們能否跳出框框。

所以Fernando更舉了法國總統戴高樂曾經說的話做例子,「巴西從來不是一個嚴肅文化的國家。」他十分贊同,並說如果可以的話,他願意做長不大的Peter Pan,永遠不會老化,可以超現實的角度看東西。不要conform,要transform!

我問那麼有沒有巴西設計風格這回事?他說,「如果有的話,那必然是充滿情感的,非理性的,有機的,流線形的,液化流動的,而且是不怕出錯,勇於從錯誤中學習的。巴西設計就是勇於犯錯!」

訪問結束後我問兩兄弟這次來港,除了出席Louis Vuitton替他們舉辦的作品展覽會開幕外,還有什麼節目?他們不約而同的問我香港的街市都在哪裡?他們很想去看看,因為街市是最能看到本土特色的地方,所以他們到每一個城市都會尋找當地市集,而非到千篇一律的商場逛!

我突然感覺到他們就像兩隻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小鳥,不斷到處飛到處觀察,隨時down to earth出擊,進行創作。所謂巴西設計,其實就是從生活而來,往生活裡去。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Matthew Hilton 實用家品論

設計這回事,很多時沒什麼框架可言,設計師大可發揮小宇宙,把畫畫得天花龍鳳,甚至來個東變西、西變東。但說到家品設計,就似乎不得不踏實點,加入實用性的考慮。「用途,是設計一件家品的起點——設計理應跟隨本身的特殊用途。」曾獲得時尚品牌Paul Smith及Koji Tatsuno的Cultureshock青睞的英國家品設計師Matthew Hilton說。設計很多時候都需要妥協,但他認為這沒有什麼負面的意思。「若然產品的設計與用途不符,我寧可重新設計,因為沒用的家品,有再好的設計都無意義。」

為創意忘卻教育

Hilton的家品,由起草稿到選木材再到把產品定價賣出市場,每個步驟他都一手一腳參與其中。「每次設計,開始起草稿前,我會先想想這張梳化或咖啡枱究竟有何用途。然後再交由工場負責製造及生產,這也是設計過程之一,因為設計應是包括產品的用途、外貌、生產和定價。」Hilton娓娓道來他一向信奉的實用設計哲學。貴為英國最具名聲的設計師之一,他連公關工作亦不願假手於人,凡事親力親為。「我回公司第一件事不是設計,而是檢查電郵,回覆各界問題。」可見他也是個有生意頭腦、熟諳營商之道的生意人。

除了從音樂、舞蹈、攝影等文化獲取靈感,Hilton亦會透過閒時的家庭樂想出更多新穎念頭,如觀察兒子畫畫。「小朋友都很有創意的,我會鼓勵兒子不按常理畫畫,例如房子的外形不一定是我們眼見的模樣。教育某程度上限制了我們的創意思維,所以有時我們是需要忘記的。」Hilton設計的I-Beam Side Table亦再次說明家品不止單一用途,其「工」字形設計及輕巧體積,可當作椅子或桌子使用。

喜歡「變老」材質

2003 年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的全球最具產業指標性消費用品展Ambiente中,Hilton憑藉重新包裝的廉價膠椅奪得Design Plus Frankfurt設計大獎。以為他喜歡塑膠材質,原來非也。「我喜歡會『變老』的材質,如銅、鐵及木材,它們愈老愈有味道;這就如皮鞋一樣,數年後你都會替它潤色磨光,且繼續小心翼翼地使用。然而,塑膠本身就是不會老的材質,它只會變舊。」事實上,Hilton對木材才是情有獨鍾,大多的家品設計均用上原木材料。「木,本身就是容易被刮花而留下痕的。初時你或會覺得這很醜陋,但慢慢你就會覺得它很有味道了。至於沒用的東西,就理應丟掉,免得阻塞空間吧。」Hilton貫徹他一貫的實用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