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放棄高薪】傢俬店開CAFE 返工當興趣

賣傢俬賣到開Cafe,OUT OF STOCK應該前無古人。以為風馬牛不相及?該店行政總裁Ian Louie解釋,Cafe扮演生活體驗的平台,「買傢俬不是倉卒的事,好想客人好好坐下來,停一停,想一想才買。這間OUT OF CAFE不是用來賺錢,它其實也是傢俬店,用來留住客人的腳步。」

無他,一杯精緻咖啡放在半圓形的設計的日本工藝茶几上,客人坐的是日本製的長木椅,在這一千四百呎的店內,充分展示了傢俱、生活配件、音響書籍、寵物時裝、電子科技產品、廚房餐具等日常所需,讓客人學習建立屬於自己的「家」。

本身從事設計工程的Louie,零七年與拍檔一同放棄高薪厚職,創業搞傢俬,他形容,當中經歷了人生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畢業後的年輕人一心想中六合彩;第二階段是搵到錢但做一份不情願的工;第三階段是放棄搵錢,但做一份很想做的工,隨時沒有回報;第四階段當然是返工當興趣啦!」

他不諱言,創辦OUT OF STOCK正是第三階段,是一個很愚蠢的生意,「時裝一年四季天天不同,但傢俬今天買了明天便不會買。港人追求短暫的物質享受,會把九成的人工放在身上,但家中可能連一張都沒有。反觀外國人會將九成人工放在家。」他希望通過OUT OF STOCK及OUT OF CAFE的平台,教育港人重新設計及享受自己的家。
成功前曾想過執笠
創立首兩三年,他坦言經營相當困難,試過財政困難,與破產擦身而過,「那時想,要不執笠,要不投資下去,試過引入舊式北歐傢俬,但因體積不大,不適合香港,好睇唔好食。」後來他想到自己設計傢俱,再搵內地搵廠生產。

他說,當年搵內地廠家試版,搞足兩年,「零七年的香港,市民根本不知甚麼叫北歐傢俬,可想而知內地廠商更加不知道。內地最叻是抄襲,有現貨給他們,可抄足100%,但我畫圖則給他們,畫到幾靚都好,他們都看不明白,於是我要不時走上中山,親自指導。」成功推出自家品牌傢俬後,Louie與團隊更遠赴日本擺兩年展覽,賺取認同及名氣,終於「起死回生」,如今公司每年生意都有雙位數字增長,人均消費平均一萬元以上,主打中產家庭市場,Louie正式宣告進入第四階段。

現時OUT OF CAFE除了有咖啡,有日本品牌傢俬外,更擺放了多個聯乘品牌的商品,如Ungugu Origin、Dyson、KEF、Loveramics及Feelsogood等不同自家設計品牌。但Louie夢想不止於此,他日後更想利用OUT OF CAFE的展廳平台,幫年輕人完成創業夢,「香港租金太貴了,創意品牌要打入市場很難,我們不止借出平台,更可向他們分享我們的失敗經驗,不想他們走冤枉路。」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親子市場:智能硬件創業的潛在金礦

  從智能手機到智能電視、智能眼鏡、智能手錶,彷彿一夜之間,我們跌入了智能時代。從互聯網巨頭到傳統硬件廠商再到雄心勃勃的創業者,如果搭不上“智能”兩字,就意味著落伍。在互聯網巨頭和實力雄厚的傳統硬件廠商忙著佈局智能硬件研發打造生態圈的同時,新興創業者也在小心翼翼地避開巨頭的競爭,差異化的謀劃未來智能硬件領域中的顛覆性產品。於是就造就了這新一輪的智能硬件創業潮,成千上萬的創業者如飛蛾撲火般投身智能硬件創業。他們都認為自己抓住了未來的趨勢,站在了風口,等著一飛衝天。但殘酷的是,大多數創業者抓住了未來,卻沒有抓住現在。

  符合未來趨勢不如滿足現實需求

  智能硬件是未來,這是趨勢。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大部分智能硬件,還僅停留在“極客”階段,很難進入尋常百姓家為大眾用戶所接受。一年前炙手可熱的 Google 眼鏡,讓無數極客瘋狂追逐,如今熱情消散, Google 眼鏡也從神壇跌落,不得不面對理念超前,商業化遇阻的現實。正如葛甲所言,“ Google 眼鏡續航能力不算個問題,Bug多人們也能接受,關鍵是誰要整天戴個眼鏡不時喊著OK Glass,總會被當成神經病的。”,不管是 Google 眼鏡還是現在的很多智能硬件,總是想著顛覆,卻沒有考慮真正的用戶體驗和使用場景。如今智能硬件領域常見的各種手環和手錶,打著智能的旗號,乾著愚蠢的事情。作為科技從業者,體驗過無數智能手環、智能手錶的我實在想不通讓用戶每天關註消耗多少卡路里,走了多遠的距離,到底有什麼意義?相比較這些,我反而覺得滿足用戶真實的細分需求,才是智能硬件的發展前景。比如親子市場。

  親子市場規模有增長空間

  社會競爭在不斷加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投入也在不斷增加,類似“提升孩子智力”、“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教育口號從另一個側面也促使了親子市場的繁榮。儘管目前各種大大小小以“親子教育”為服務內容的親子班比比皆是,且收費價格不菲,但依然班班爆滿,市場需大於供。據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國內0~3歲的嬰幼兒總量高達7000萬,0-​​6歲幼兒約有1.8億;每年新出生人口達到2000多萬。龐大的基數、穩定的增長與更新,奠定了親子市場堅實的客戶基礎。據業內估測親子整體市場規模在2013年達到了320億,預計2020年將達到1000億,儘管如此,親子市場還是處於一個非常初級的市場,市場開發率不足1%。

  親子智能硬件並不完美

  在智能硬件領域針對嬰幼兒的智能硬件產品也有很多。像Sproutling智能腳環、Exmobaby嬰兒睡衣、360兒童衛士等都是有較強用戶需求針對性的智能硬件產品,但也多少存在一些問題。以360兒童衛士為例,笨拙的外觀,粗糙的做工,廉價的元器件,以及無法使用的錄音功能,還有蝸牛般的售後速度,一直被消費者所詬病。這些缺點也是目前很多親子市場上所有智能硬件幾乎共有的缺點,真正極致體驗的產品還沒有出現。不過可以預見,親子市場正在慢慢變的活躍起來,並逐漸成為“兵家”的必爭之地。

  創業者的機會

  儘管國內互聯網巨頭都在積極佈局親子市場,但是這座大金礦並非是一兩個巨頭就可以吞下的。親子市場價值還包括產業鏈的上下遊,及親子的各個分支,例如早教、親子玩具、親子教育視頻等都是擺在創業者面前的巨大機遇。當然在這個領域還有更多的用戶需求等待著創業者去發掘、滿足,親子教育體系中的各個短板會逐漸被新興的智能硬件所填補。

  親子領域的智能硬件需要更好地服務於父母和兒童之間的互動,讓兩者之間的溝通更加有趣。智能硬件起的作用應該是幫助父母促進孩子生理、心理的發育和各方面的健康成長,增進父母和孩子的情感聯繫,同時給創業者足夠的回報以推進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在傳統商業領域有句俗話,老人小孩和女人的錢是最好賺的。在智能硬件普遍叫好不叫賣的行情下,新興創業者需要真正放棄各種“跨界”、“顛覆”、“思維”,俯下身來研究市場走勢,抓住用戶剛需痛點,做用戶真正情願買單的產品。從這點出發,親子無疑是一座巨大的金礦。

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

空中農業 都市裡的新農場

你無論如何不會想到,在新澤西州紐華克市區的一條蔭涼巷子裡能找到一座農場,這座農場就在原為「89區」夜店和酒廊的這座建築裡。走過凌亂的桌子和一卷卷工業布匹,可以看到舞池已經被清理出來,放置了一片高15英呎的種植盆架,每個盆有10英呎長,3英呎寬,深為一到兩英呎。不過奇怪的是,在那些花盆裡茁壯成長的葉狀綠色蔬菜下面並沒有泥土。只有空氣。

這裡是在德拉瓦州註冊的創業公司AeroFarms的試驗田,這家公司專注於氣栽法種植—一種無土的垂直耕種技術。大致的做法是,由一個氣栽法農民將一種富含營養溶液的噴到植物上,從而讓它們成長起來。這個過程所需要的空間和水,比在自然中生長要少,且完全不用殺蟲劑。這種理念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有了,但基本上只是那些研究根莖如何在土壤外生長的科學家在談論。技術上的局限直到最近還很大,導致商業種植者無法考慮採納真正的氣栽法。

AeroFarms創辦人哈爾伍德(Ed Harwood)說,從軟件到燈光到布料,更廉價、更先進的設備令氣栽法具備了可行性。他的公司據稱已經籌得3600萬美元風險投資,目前正把賭注押在紐華克市區內的農場上,認為這種方式有利於他們發揮自己的優勢。同時公司還計劃把總部也搬到那裡。今年早些時候,公司在紐華克艾恩邦德區簽下了一份20 年的租約,在距離這座前夜店2英哩的地方又租下了一座原為鋼鐵廠的建築。AeroFarms計劃在那裡將員工規模從現在的15人增加到70人,建起一座年產量150萬磅的都市農場,這個產量足夠供應約6萬人,同時又完全不需要掘土或施肥。「有的人懷念這個懷念那個,我不會,」哈爾伍德說,「我們走上這條路,是因為我們不想像一般農民那麼辛苦。」

人類的淡水供應有70%被用於農業,在一個氣候變化時代,這個數字顯得越來越可怕。(看看加利福尼亞。)哈爾伍德說,像椰菜花或芝麻菜這樣的作物,用他的辦法種,用時更短,用水只需要10%。AeroFarms先是在一個種植盆裡鋪上一塊能滲水的細抓絨布,在上面撒上種子。在這些可堆疊的模組式容器裡,氧氣和營養噴霧通過噴嘴撒到布料上,形成一層可供種子發芽的薄膜。最終種子會長出絲狀的根,穿過細絨,吸收更多的霧。

隨著作物的生長,會有額外的噴嘴開始提供二氧化碳,同時用感測器監控濕度和室溫。綠葉植物通過傳送帶送到一台修剪設備,去掉細絨上的根,布料經過清洗後還可以再次使用。

最重要的元素可能是發光二極體(LED)。倫斯勒理工學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燈光研究中心(Lighting Research Center)研發的一種控制板讓哈爾伍德可以對光的波長範圍和強度進行微調,他說這種調整可以改變作物的產量、味道、外觀和營養水準。一點細小的變化可以讓花菜的味道更甜,或者讓芝麻菜的胡椒味更重。

氣栽法種植的成本中,光照的佔比最大。康奈爾大學綜合植物科學院(School of Integrative Plant Science)教授邁特森(Neil Mattson)說,如果只使用紅色和藍色LED,可以削減15%的能源成本。哈爾伍德的「光照配方」就是和邁特森通力合作開發出的。過去六年,LED的發光效率增加了一倍,價格卻下降85 %,AeroFarms從中獲益匪淺。斯通納(Richard Stoner)說,和氣栽法商業化的早期嘗試比起來,這是個巨大的優勢,他在1980年代就開始了這種嘗試,並且得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研究經費。斯通納用注入了汞氣的白熾燈泡作光源,和發熱很低的LED不一樣的是,這種燈一定要遠離作物,否則會把植物烤壞。

哈爾伍德擁有麥迪森的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乳品學博士學位,曾任康奈爾農業推廣系統(Cooperative Extension)副主任,後者是一個將本地農民和科研農業和食物系統聯繫起來的項目。2002年,他在測試了多種織物後,選擇用細絨作了氣栽系統的一個原型。「我和JoAnn 布料行那些女士們成了朋友,」他說。接下來一年,他創辦了務農風投公司GreatVeggies,但是沒能發展起來。2009年他得到了21Ventures和白櫟信託(Quercus Trust)的50萬美元投資,創辦了AeroFarms。

行政總裁(CEO)羅森柏格(David Rosenberg)說,公司原本計劃出售氣栽設備,但在經過更多的試驗後— 再加上燈光等設備的成本逐步下降,種植蔬菜的獲利似乎更大,他還說,生產的成本應該和那些典型的大規模種植者差不多。AeroFarms專注於綠葉菜沙拉食材這個數十億美元的市場,包括新鮮的調味芳草和特色菜苗。其他的氣栽創業公司大多也在這麼做,包括明尼蘇達州的Living Greens Farm和伊利諾州的FarmedHere。後者已經開始向芝加哥地區的75家食品店出售綠葉菜,包括當地的Whole Foods超市門店。

AeroFarms去年把FarmedHere告上法庭,稱這家中西部公司在租用哈爾伍德的專利設備後拒絕支付授權費,從而構成了商業機密盜竊和專利侵權。該主張尚待仲裁;FarmedHere對指控予以否認,但拒絕就這項訴訟置評。「專利這東西有一個問題,就是要保衛起來代價不菲,而那些錢你本可以用在研發上的,」總部位於印度的綠感農場(Green Sense Farms)行政總裁科蘭傑洛(Robert Colangelo)說,他的公司在向大約80家食品店出售水栽法(在水而不是空氣中種植)種植的綠葉菜。

而氣栽法帶來的一個更大的問題是大量的電力消耗所帶來的污染。康奈爾大學農業教授奧爾布賴特(Louis Albright)說,儘管LED技術取得了進步,但在人工光源下每種出一棵生菜,在一般的發電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可以裝滿三個55加侖的圓桶。哈爾伍德對這個數字提出了質疑,不過沒有提供具體的數據。「我在這一行做了十年了,能向前發展實在太好了。目前從經濟角度看是個合理的選擇,」他說。羅申柏格說的更直白:「我對環境是關切的。」他說,「但同時我又想掙錢。」——Gabe Friedman;譯經雷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五孩之母賣椰子水創百億品牌 棄金融高職 產品獲明星追捧

作為5名子女的母親,並在著名基金公司Cheyne Capital擔任高職,一般人或會很滿足。但兩年前,當時39歲的Jane Gottschalk竟毅然放棄基金經理事業,在香港創立椰子水品牌Jax Coco,結果食正健康飲食潮流,在歐美大受歡迎,且獲荷李活明星追捧,英國樂壇「大姑媽」艾頓莊(Elton John)更入股成為股東。

Jane形容,其產品是100%椰子水,不含添加或濃縮成分,跟捧着一個椰青來喝的分別只在於容器。今次順利創業,多少源於其身份,她一向關心家中孩子的飲食健康,而身為基金經理自然懂得捕捉商機;加上她生於英國外交官家庭,自小遊走不同國家,敢於接受挑戰。她的最新挑戰是在5年內把Jax Coco發展為價值20億美元(約156億港元)的品牌。

Jane與椰子水的緣分,可由6年前說起,當時她在紐約生活,有次在餐廳見到有椰子水售賣,味道不俗,覺得這門生意大有可為,「這個世界有太多不好的東西,我身為5名子女的母親,相信父母很希望提供好的東西給孩子,所以天然飲品會是大勢所趨」,於是她跟丈夫投資美國椰子水品牌Vita Coco,小試牛刀。

偶然喝一口 成就新事業

其後Jane的丈夫因工作關係,舉家移居香港,Jane發現在香港以至整個亞洲,當時都缺乏像Vita Coco般預先包裝好的椰子水產品,她知道相關產品市場存在空隙(a gap in the market),遂於2012年6月親自創業,跟丈夫及兩名拍檔創立Jax Coco,選取來自菲律賓的椰子水,配以「出得廳堂」的精美玻璃瓶容器,主攻高端國際飲品市場。

然而,Jane承認創業前曾有猶豫,「雖然亞洲人知椰子水有益,但他們習慣拿着整個椰子飲椰青,我不肯定大家對包裝椰子水是否受落」,惟結果證明她眼光準確,Jax Coco出道短短兩年已獲廣泛認同,尤其在美國及歐洲大受歡迎,演藝界名人如影星伊莉莎伯海莉(Liz Hurley)及女歌手蘇菲艾利斯.貝斯特(Sophie Ellis-Bextor)等,都在社交網站大力推介;「大姑媽」艾頓莊一飲之下驚為神品,更決定出錢入股,成為Jax Coco共同擁有人之一。

現時Jax Coco的銷售網絡遍布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亞洲、中東、北美、澳洲及北歐,並於半年前正式登陸內地。Jane指出,椰子水生意最近在內地增長迅速,尤其是一、二線城市,大眾開始意識到健康飲食的重要,故市場潛力優厚。但她承認,在內地做生意不簡單,幸好拍檔擁有強大人脈網絡,「我實在不能想像,一間外地公司若無任何人脈網絡,怎能進軍複雜的內地市場。」

至於作為「根據地」的香港,雖然今年銷售增長迅速,幅度較去年飆升逾10倍,其實是由於基數較低。Jane坦言,香港市場算是起步較慢,或許因為之前一直只在某家高檔超市獨家銷售,未能讓更多顧客認識,所以最近開始拓展其他零售點;同時,加強宣傳推廣。她相信,以香港的炎熱及潮濕環境,糖分較一般果汁低30%至70%的椰子水,定會受港人歡迎;加上椰子水本身含大量礦物及天然補水成分,可望成為運動員的熱門選擇。

貨源不穩 未雨綢繆覓新供應

雖然信心爆棚,但經營一門生意永遠有不同風險,而Jax Coco所面對的其中一個挑戰,就是「望天打卦」,Jane說:「早前菲律賓受到颶風吹襲,很多椰子樹都被吹倒,其後又發生農民罷工事件,幸好我們對這類突發事故早有準備,備有大量存貨,才不致失預算。」

另一挑戰則來自市場競爭對手,近年不少飲品巨企例如可口可樂及百事等,都開始收購其他椰子水品牌,以力保在飲料市場的佔有率;隨着愈來愈多競爭者加入,但原材料椰子樹種植需時,供應並非無窮無盡,故即使目前菲律賓貨源充足,Jax Coco亦未雨綢繆,積極尋找其他椰子供應地,如亞洲的印尼,以至美洲的墨西哥及多明尼加共和國等。

勇於冒險「迎難而上」,或跟Jane的成長環境及骨子裏的「企業家性格」有關。她在馬來西亞出生,在印度成長,因父母均為英國外交官,Jane自幼已隨家人到各地生活,慣於適應不同環境及敢於接受挑戰。大學畢業後,她在歐洲大型對沖基金公司工作,當時是行內鮮有的女性基金經理,期間培養出她對市場的敏銳觸覺,以及願意承擔風險的企業家性格。

盼打入日韓市場

Jane形容,以往做基金經理就算投資獲利,但下班便下班,不會有任何「實在的東西」可以帶回家;現在自己創造出一種產品,過程中學到很多農業知識,她打趣說,現在有本事打理一個農場,滿足感不可同日而語。

展望未來,Jane表示,除了鞏固現有市場外,亦希望發展其他新市場,包括日本及南韓等,目標是在5年內,把Jax Coco打造為一個價值達20億美元的品牌。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法國畫廊老闆攻港四年 嘆香港仍是文化沙漠

Pascal de Sarthe,法國出生及成長,在美國發展畫廊事業超過三十年,2011年3月18日,de Sarthe Gallery(德薩畫廊)在投資推廣署協助下,正式進駐香港。

在投資推廣署的新聞稿中,Pascal是這樣形容香港的:「香港提供具有作為區內營商樞紐的優勢,這將會有利於我們繼續與亞洲區收藏家保持緊密聯繫。」這是他決定來港的主因。

經過四年的工作及生活,他愈來愈愛香港,唯一令他有點不悅及慨嘆的,是香港的文化氛圍嚴重不足:「希望政府及商家可以通力合作,改善香港文化的氣息。」

記者與攝影師依時到達Pascal位於中環雪廠街的畫廊,透過玻璃門,可看到內裏掛着多幅畫作。記者打算按門鈴找人開門,但在門外多番探索,也找不到門鈴蹤影,正想撥電話尋求公關協助之際,只見一名穿海藍色西裝、笑容可掬的外籍男子,走來開門。

記者一眼看出,他就是de Sarthe Gallery法國老闆。Pascal個子不算高,沒有外國人的魁梧高大,但五官輪廓分明,是典型的西方美男模樣,散發着濃濃的男人魅力。

進入畫廊,地方不算大,只見幾面牆上整齊地掛了幾副畫,一如其他畫廊,空間感強烈。

禮貌周周的Pascal笑一笑說:「今天休息,因為要接受訪問。」

畫廊正舉行中國著名畫家曾海文的個人作品展「水墨色彩」,他簡單地介紹過後,就引領記者入會議室詳談。Pascal是畫廊創辦人,早於1977年於巴黎創立首間畫廊,當時還不過十九歲。「我從小已經很喜歡藝術,尤其是畫作,我會欣賞各國畫家的作品,所以自小已立志在這行發展。」

「哪為什麼輾轉間來到香港開設畫廊呢?」記者問。

「在法國做生意,最大難處是,法國人不愛與年輕人做生意。他們思想較為保守,對年輕人並不信任,尤其是藝術行業,更加只會與有年資的生意人合作。」於是,Pascal在二十三歲毅然離開出生地,去到美國開創新天地。「美國人就開放得多,不介意與年輕人做生意。」就這樣,他在美國扎根三十載。

不停周遊列國

九十年代起,Pascal意識到亞洲藝術市場逐漸起飛,於是將業務拓展至亞洲。「1989年我已經踏足香港這個地方,但當時只是短暫停留,同時也經常遊走於亞洲各國,包括日本、中國、新加坡、台灣及印尼等地,與收藏家及買家聯絡。」眼見經常要在亞洲城市來回穿梭,如果繼續以美國為基地,十分費時,於是在2011年,就改為以香港為根據地,在這裏落地生根。

「為什麼是香港,而不是其他亞洲城市?」記者追問。

「香港是國際都會,是亞洲樞紐,不單止是亞洲人,全世界的人都喜愛來港做生意,因此選址香港開設畫廊,就可以與全世界的人接軌。」而且,港府對於外商來港營商,一向非常支持,早於2000年就成立了投資推廣署,致力引進對香港經濟及發展策略有利的投資,並且鼓勵這些投資項目留在香港發展。

「對!投資推廣署幫了我很多,令我申請工作簽證及商業登記都非常快捷及順利,這亦是我選擇來港開設畫廊的另一個主因。」投資推廣署當年也有為德薩畫廊刊發新聞稿,介紹畫廊的歷史及業務,鼓勵外商來港發展不違餘力。

除了政府的大力幫助,Pascal再補充在港做生意的好處。「這裏不會徵收出口或入口稅,其他稅率又非常低,實在是生意人的天堂,哈哈!」

說來說去也是營商,記者決定轉換話題。「撇開做生意,你在這裏生活了四年,喜歡香港嗎?」

Pascal毫不猶豫地答:「當然!香港是個非常方便的城市,交通發達,食物種類繁多,而且很美味。另外,香港的風景也很美麗,是個繁華都市,shopping更是首屈一指。」他一口氣說出多個人所共知的優點,然後再補充一個一直為人所詬病的缺點。「這裏的天氣較難適應,空氣質素尤其惡劣,污染極多,我認為小朋友在這裏生活及成長,並不適合。」

早已榮升祖父的Pascal有一仔一女,兒子長留北京協助打理畫廊生意,女兒則留在美國工作及生活。父子兵分布在亞洲兩個重鎮,因為畫廊生意最講求的,是與收藏家打好關係。「很多具質素的名作,都在收藏家手中,而他們並不輕易賣出心頭好,你要與他們建立長久關係,顯示你對藝術的熱誠及知識,他們才會肯與你交心,繼而與你分享名畫。」

因此,Pascal平日的主要工作,就是不停地周遊列國,與收藏家會面及傾談。「不能因為想買對方的收藏,才去接觸及認識,建立關係需要時間及心機,這些工作每日都要做,幸好我也很享受與他人打交道。」

文化不如日台

畫廊成立超過三十年,也參加過大大小小的畫展,在行內早有名聲,買家方面不愁客路。「所以參加展覽是這行必要做的事,藉此讓買家認識,同時你也要確保畫作質素,讓買家買到好貨色。」兒子在北京的工作,其一就是要舉行大型畫展,因為在香港,這是無法做到的。

Pascal解釋:「香港租金太貴,難以應付開個人畫展,所以只好參加大型的團體展,例如早前的Art Basel。」除了租金,其實最大問題是香港缺乏文化氣息,這點是Pascal在港工作及生活多時,最深刻的體會。

「在香港生活,實在無可挑剔,但就欠缺文化活動。我最懷念美國的,是其文化色彩。不止美國,亞洲各個城市都很注重文化活動,但香港則只着力發展經濟,無疑這個購物天堂吸引到很多遊客在港旅遊消費,但從來不會有遊客,來港是因為參與藝術展或其他文化活動。」Pascal邊說邊嘆氣。

對於這個問題,作為藝術買賣大行家的Pascal,有一番見解。「不是說香港的藝術生意難做,你看香港也經常舉辦拍賣會,也有舉辦大型藝術展,但整體氣氛就是不足夠。外國很多大城市,市民都會排隊去參觀藝術及文化展,但香港即使舉辦Art Basel,得到幾多迴響呢?香港人會爭着去看嗎?」

Pascal在亞洲多個城市也有業務,對各個城市認識甚深,他說香港是唯一一處欠缺文化的地方。「日本、台灣及新加坡等,都致力發展文化旅遊,並且成效不俗,其實香港也可以走這條路,一樣可以帶來龐大的旅遊收益。」至於要成事,他認為要政府及商家同心協力。「美國有很多推廣藝術的組織,香港顯然並不足夠。另外,其他商業機構及團體,都應該多點贊助及推動文化活動,只要大家肯做,香港絕對可擺脫文化沙漠的稱號。」

談起藝術及文化,Pascal總是滔滔不絕,彷彿藝術已入了血。「哈哈!我除了藝術,就沒有其他興趣了!」所以,當被問到公餘時間會有什麼活動時,他稱自己並沒有公餘時間。「平日也夠忙,根本沒有什麼空閒時間,但這可能與我太喜愛工作有關吧。」說罷再大笑幾聲,然後再侃侃而談,對工作的領會。

「每朝起床,我都感到很高興,因為我又可以做自己喜愛的事,其實我已將興趣與工作融為一體,因此並沒有所謂的公餘時間。我認為人生最重要是找到喜愛的工作,生活才會開心。」

可惜大部分香港人都是為錢而工作,沒幾多人為興趣而工作。「錢是重要,但工作得開心更為重要,我理解香港人的苦況,所以為自己能夠做得到而感到慶幸。」

唯一的不習慣

與太太在香港工作及生活的Pascal,並沒有離開的打算,即使北京畫廊開幕時,他也不考慮轉移陣地。「因為兒子已在北京,我可以全心全意在這裏發展,而且香港真的太方便,你喜歡做什麼也行,實在想不到離開的原因。」唯一令他不太習慣的,是香港太講求計劃。

「在美國,你突然想做一些事,可以立即去做,例如突然想打網球,可以即刻去打,但在香港,則需要預先計劃幾時打,然後預早訂場,這一點比較特別,哈哈哈。」

現年已經五十六歲的Pascal,差不多已屆退休年齡,但他一聽到記者提起這兩個字,就露出相當驚訝的神情。「退休?我從來沒有想過喎!之前也講過,每朝起床我都充滿力量,享受每日的工作。來到香港這幾年,我覺得人生才剛剛開始,眼前又有一個新的挑戰,令我感到年輕時的衝勁。五十六歲?其實不算老啦!」除非有一天身體不能承受工作的辛勞,否則Pascal永不言退。

訪問接近尾聲,記者問他會否推介朋友來港工作及生活,他表示一定會,但要有準備。「我會建議有意來港發展的朋友,給自己五年時間去努力,我來到這裏之前,其實已多次來港工作,並在亞洲各地早已建立了工作網絡,因此事業很快上軌道。但如果首次來港發展的話,就要留意這裏的租金非常昂貴,其他生活指數也並不便宜,要有準備呢!」

香港樓價、租金等問題,不但影響着香港人,連外國人也完全感受得到,唯獨是政府沒有感覺。

撰文︰鄭志珩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設計界的革命與創新

北歐諸國在各項國家表現的指數上皆名列首位,其中包括教育、競爭力、生活質素和人文發展等。丹麥的設計享譽全球,無論是家庭用品還是建築設計,全都簡潔實用。為推廣該國設計和吸引更多投資者,數名丹麥設計師和政府要員在2002年成立了非牟利機構INDEX。

INDEX甫成立,便委任夏潔琪(Kigge Hvid)為行政總裁。潔琪旋即成為機構的靈魂人物,帶領INDEX走出北歐,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燃點設計創新的理念 。

發動設計界的革命

潔琪有豐富的項目管理經驗。她是哥本哈根Øksnehallen展覽館的首任總裁,打破文化藝術和商業的分野,把它們結合起來。她創辦了「哥本哈根時裝雙年展」,又負責統籌1996年度的「哥本哈根——歐洲文化之都」大型項目。過去十多年,她勇於推陳出新,測試新概念,並周遊列國,專注倡導設計、社會企業和創新。她為世界經濟論壇的年會設定議題,又是論壇的全球議程理事會設計界成員。她還參與多項工作,包括丹麥船務基金會、丹麥體育活動委員會及香港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海外顧問團主席等。

傳統的設計思維非常狹窄,往往囿於產品間的競爭。潔琪的目標是發動一場設計界的革命,跳出令人目眩的華麗外觀,摘取設計的內涵,鼓吹設計以人為本,發揮社會功能。INDEX的口號為「設計改善生活」,宣導設計成為環境、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工具,生產能夠提高生活層次的作品。

如何改善生活呢?答案是設計師要應對全球性的挑戰,包括食物、交通安全、健康、氣候變化和教育等。這些問題可透過社會企業家的創新思維來解決。設計師已不再是純粹設計,而是要跳出工作室,去看如何改變世界。

潔琪打破設計只是「將產品變得更好看」的傳統觀念。好的設計是迎合巿場的真正需要,有需要就會有市場。設計師要從人們生活所需的角度出發,善於發掘並設計出能改善生活,提高生活品質的設計作品。事實上,有社會價值的設計可為各行各業提供無限商機。

潔琪在2005年成立INDEX設計大獎,旨在啟發、教育,並鼓勵更多設計師和學生利用設計,探索解決全球和當地難題的方案。INDEX對作品的要求是降低成本,如減少配件,或使用更簡便的材料和運輸方式。這大獎被喻為設計界的奧斯卡,總獎金高達50萬歐羅,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設計獎。

找到靈感和做好設計並不難,但如何將設計轉為產品並把它們銷售到使用者手上,一直是設計師面對的難題。因此,INDEX建立了一個國際投資委員會,把投資者集合起來。當評審團選出入圍名單時,投資委員會就從中挑選出最具商業操作性的設計;接着INDEX與商學院合作,為這些設計制定商業方案。最後INDEX把設計師、投資者和製造商配對起來,讓各方面進行投資和投產。

INDEX另一主要使命是深化設計教育,培養更多有社會觀念的設計師。潔琪留意到在落後地區,如廁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全球有26億人活在沒有衞生設施的環境。INDEX在2010年與世界廁所組織合辦衞生設施工作坊,鼓勵有社會意識的設計,為金字塔底層生活的人改善衞生條件。

2011年,INDEX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以「設計改善教育」為題,鼓勵學生 利用廢物設計成價廉物美的產品,以改善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條件。這些國家大部分的學校設備不足,連最基本的枱椅、衞生設施也沒有,嚴重影響學童上學。結果有1300多名來自35個國家的大學生參賽。大獎得主是設計Teddy Bag的學生,他們利用廉宜的紙板摺成書包;回到學校後,學生可把書包內的物件拿出來,把它摺成一張矮枱。其他入圍作品包括用軟麻做成的坐墊和色彩繽紛的串燒肥皂架等,學生澎湃的意念令人耳目一新。

設計教育 解決問題

INDEX從2009年起推行創新的教育課程,在競爭力下滑的Oresund地區為試點,為當地的教育界人士和老師提供以「設計改善生活」為主的課程,包括培訓老師利用設計思維和方式為主導的嶄新教學模式,讓學生體驗創意設計的過程,鼓勵他們為全球面對的問題設計解決方案。

這種有策略性的教育方案亦被丹麥政府所採納,潔琪設計了名為「丹麥式設計改善生活挑戰」,目標是培育新一代用創新思維去迎接未來的社會需求。她認為好的主意不一定來自出色的科學家,全國上下都要同心協力,而學校正好運用社會問題作為有意義的學習資源。丹麥一直飽受水位上升和水浸的威脅,政府以此為題,從2013年起,全國的城巿和中學生都要設計適應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透過課程訓練後,學生遞交解決方案,由校方選出兩隊優勝隊伍參加市級比賽,勝出後再晉身全國比賽。

INDEX為我們帶來很多新思維。希望政府、企業家、學者攜手合作,現在就要為30年後的社會發展做好準備。創新教育從小就要培養,但不應止於學校,還要延伸到每個人的事業和生活中,令社會有更多具有創意的員工和企業。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清貧+考試挫折+低微工作 港青大逆境圓設計夢

一試定生死,這句話年輕設計師羅曉騰(Ken)並不相信。家境並不富裕,會考和高考只是僅僅及格,得不到進入大學的入場券,金融風暴後以6500元找到冒險樂園的工作,工作了一年多,他看着帶着各自的問題、天天來樂園尋找快樂的人,問自己的未來是否只能如此?

這時候他想起那沉寂已久的夢想——當一個設計師,相信只有憑設計的創意,才能改變自己的未來。十多年後,他憑着不屈的意志,成功達到了從前遙不可及的夢想,不但成為了設計師,也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成績備受肯定,更在最近的香港設計師協會環球設計大獎中,成為得獎最多的贏家。

Ken從小就喜歡設計和畫畫。「但我其實畫得不太好,如果說想做一個畫家,距離好像有點遠。」最喜歡的卡通是《奇天烈百科全書》和《叮噹》。「無論是波仔還是叮噹,都要『設計』或『發明』一些法寶去解決疑難。讓我認識到,原來這就是『設計』。」於是他立志要成為一個設計師,在小學三年級,更拿到人生中第一個設計獎項──心意卡設計比賽冠軍。小朋友多把方形的紙對摺繪畫,惟有他把紙張對摺兩下,剪出心形,打開就成為一朵花。「或許因為我並不是以畫畫先行的一個設計師,因此常從其他方面着手設計,概念性也比較強。」

然而他家境一直不佳,父親更遇上嚴重交通意外,失去謀生能力,每天家人都為不夠錢而發愁吵架,因此他自小就非常懂事,更在母親外出時負責煮飯給兄妹吃。從小學開始,他就一直名列前茅,最後擊敗三百多名考生,考入名校聖保羅書院。然而入學後,才發現身邊的同學恍如來自另一個世界。「裏面就好似《流星花園》般。我還在聽四大天王,他們已經聽Bon Jovi。」母親也努力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希望他不要落後他人。可是慢慢的,他被同儕享樂的氣氛感染,一起到處玩樂,成績也一落千丈,會考和高考成績不佳,中七畢業後無法升讀大學,惟有找工作幫補家計。那時候是2001年,九七金融風暴後經濟環境惡劣,應徵冒險樂園月薪6500元的見習主任,竟然也大排長龍,更有不少大學生加入競爭。已兩個月找不到工作的他,感到山窮水盡,於是出盡渾身解數,「什麼求生本能也使出來了」,結果獲聘用。

無懼惡棍

在冒險樂園做了一年多,遇上的人和事令他成長很多。駐守龍蛇混雜的九龍城區分店時,更遇上不少挑釁,作為管理者的他往往要出面擺平。「打破你的機器、恐嚇等也曾遇過,記得有一次一群人衝進來,只換一個代幣,跑去玩丟彩虹,卻不丟在彩虹上,而是丟在負責的員工身上,說聲不好意思撿回代幣,再丟在他身上。我說,你要丟就丟我,我的工作夠賤,不怕你丟,你最好給我唱幾千塊丟。周旋了一陣,他們覺得我不好玩,沒癮就走了。」

在這種環境中,他更覺得前路暗淡,追求夢想的心更為熱熾。「當時我已看到自己的將來,可能會升至經理,面對的事物和現在沒分別。但設計可以給我另一種可能,就算是孤注一擲,我也要試一試。」他決定重返校園,貸款入讀港大專業附屬學院視覺傳意高級文憑。當時母親還有不少疑慮,「我跟她說,先讀一年,同時在冒險樂園繼續兼職,如果拿不到第一,我就回去繼續工作。」第一年,他如願拿到第一,把兼職辭掉,專注學業,當時家中只靠哥哥的收入支撐,然而家人仍支持Ken逐夢。Ken沒有辜負他們,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之餘,更獲得香港設計師協會頒發「設計學生年獎」金獎。

為了確保家中財政狀況能支持,在學時他已積極自薦謀求出路,最後加入新成立的CoDesign,畢業後繼續在此工作。「我想從基本鍛煉自己,學習他們如何從零建立一所公司。在兩個老闆身上,我學會了對設計應有的執着和態度。」

兩年後,他想嘗試更多不同範疇的設計,遂向陳幼堅的設計公司自薦,成功得到聘用,一做四年,更結識了當時為客戶主任的太太,藉談公事之名邀約,最後成功得到美人芳心,共偕連理,還生了女兒。說到這裏,Ken腼腆一笑,「生小朋友是我第一個志願,是最天然的創作。」

創業困難

這個最大心願達成後,他數算自己人生的夢想,只剩下開公司一項,惟家裏資金一直緊絀,只好暫時打消念頭。後來在朋友介紹下,接到一份高薪的freelance商標及包裝設計工作,賺到20萬元,創業念頭再次點燃。然而當時樓價飆升,家人都勸他把錢用來買樓,掙扎一番,他還是維持最初的選擇。「我告訴他們,我看的不是眼前,而是將來。」於是他毅然辭職,在銅鑼灣一個五十呎板間工作室裏,開設了一人公司Blow Design Company。

對開業期望甚高的他,起初接生意很有原則,但拒絕了很多沉悶工作後,才發現已兩個月沒有收入。岳母的一席話如當頭棒喝,令他明白做生意需要先維持收入的穩定,才能繼續發展。碰巧一份數千元的簡單設計工作找上了他,於是馬上接受了邀約,最後憑這個作品取得上屆環球設計大獎的HK Best。

公司慢慢建立了口碑,第一年已有盈餘,如今雖然規模不大,也開始漸上軌道,國際客戶的數目更有所增長。他聘請了三個設計師,太太亦辭工幫忙打理生意。然而經營的困難不少,他認為最受影響的是業界價錢上的惡性競爭。好像一些投標項目,他常發現有規模的公司以不尋常的低價投得。「其實客戶如何看你的價值,與你開的價錢也有關。如果你覺得這個項目的價值不高,客戶也不會尊重。雖然我起初也以較低價投標,希望可以賺取經驗建立自己的portfolio,但當一間公司有一定規模,提升信譽的同時卻沒有提高價錢,後來者就無法在這一行找到努力的意義。」

常聽到商業設計中客戶和設計師爭持不下的故事,Ken有另一種看法:「我覺得設計師就是一個溝通者,在設計上,我通常都要求自己的概念要非常清晰。」

他指出,商業設計比起文化推廣設計,發揮空間更大。「其實商業設計並非難事,關鍵是你要代入對方角色,從第一天與他聊天,就要跟他說商業和市場的事情,幫他解決面對老闆和生意上的煩惱,就如一個朋友。他自然就會相信你是從他的角度想事情。」

屢獲肯定

在今屆環球設計大獎中,令Ken獲得各方肯定的,是他為友邦洋紙有限公司設計的紙包裝系列。能夠得到獎項,除了創意,也有材料的輔助。當時紙行從歐洲引入一種本身已染了顏色的紙,為了將這種紙介紹給客戶,於是找上Ken作利是封設計。他以花朵為設計概念,將中國式的事物變成摩登圖案,大玩撞色,又用上了特別的印刷技巧,將紙質的可能性盡情發揮。包裝時,他採用連頁畫冊的形式,每一頁都是鏤空的花瓶,當利是封置放於後,花瓶就被花填滿。這套利是封讓他取得平面設計金獎及「HK Best」獎。

在利是封之後,他繼續探索這種紙發揮的空間,發現其在裝裱上尤其出色,一般色紙只在白紙上印色,在摺曲的時候,印上的顏色容易剝落,影響包裝效果,但這種色紙則無此問題。他在色紙印上黑墨,顏色比彩墨印在黑紙上更為鮮艷,更將這種紙用在筒狀包裝中,證明其堅韌度,又用來設計簡潔而時尚的月餅盒。「希望讓喜歡包裝的人感受到,其實紙的威力很大。」

在這系列紙作品中,他也巧妙地將印刷技術和傳統元素結合,例如以七巧板概念設計中國茶盒。喜愛喝茶的Ken發現每個人對茶的喜好都不同,而送禮往往要整罐茶葉買,若對方不喜歡就會造成浪費。在他設計的茶盒中,客戶可自行挑選茶葉的種類和分量,裝入三角形、方形、菱形或梯形的盒中,再將這些盒組合成方形或六角形,方便得體之餘,也能讓送禮者發揮創意。無論得到多少獎,Ken認為都不及是次大獎評審Mark Farrow的說話重要。Mark讚揚他能充分展現物料最好的一面,富有當代性之餘,也帶有自身的傳統元素。Ken笑言,Mark是自己很欣賞的設計師,其簡約風格也是他一直想追求的。「Minimal得來能充分利用僅有的元素,產生很大的效果,有一種很強的感情在裏面。」

在紙包裝外,他另一些作品也得到獎項。例如得到平面設計銀獎的T恤圖案設計,Giordano Pass The Torch And Play It Forward系列。「整個計劃想表達一種薪火相傳的理念,我便想起第一次跟女兒說的三隻小豬這個故事,翻查一下,原來它已有超過一百七十年的歷史。」於是,女兒第一次懂得唱的、有二百年歷史的兒歌《一閃一閃小星星》,及第一次教女兒玩的、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的包剪揼遊戲,都被簡化成三個有趣的符號,放在白色的棉衣上。另一個得到平面設計銅獎的作品是為德國印刷公司設計的年曆。「當初他們指目標客戶為五十歲以上、在內地工作的人,對方更要求以老土、踏實一點為方向。」他認為風格於己不合,於是報了一個高價,打算借此推掉,對方竟然應允,於是硬着頭皮接了。他推想,這群客戶就算不愛前衞,也該對文化事物有興趣,加上該年是龍年,便以龍的相關事物如水龍頭、火龍果、李小龍等融入「龍」字的設計中,變成每個月的封面,展現龍無處不在的生活滲透。

溫馨提示

作為年輕設計師,對於後來者,他有一些溫馨提示。「我覺得在這個年代,最重要的是不要被互聯網操控了你的腦袋,我看到許多新進設計師,他們的風格經常在網上可以找到,雖然說不上是抄襲,但這也非很原創的作品。可以在網上看外國人在做什麼,但千萬不要沉迷。」他希望未來香港設計能繼續建立屬於自己的特色,在國際平台得到認同。

然而對於當下的香港設計環境,他也表達了憂慮,「如今香港設計師還沒建立安全感」。他表示,自己讀書的時候,香港設計業依然充滿信心,看着各前輩設計師走過的路,覺得只要努力,未來還是有機會立足。然而近年內地客戶急速增長,成為不少名設計師行的主要客源,就算本地有大型設計項目,也多選擇找外國設計公司做。名氣沒那麼大的設計師,若不到大陸工作,只能接一些本地的、較瑣碎的工作。

「我開始很擔心,問香港到底還需要我嗎?究竟是本地人看不到自己設計的價值,還是外國公司開始主動進軍亞洲?無論如何,我覺得這也是反映香港設計師的努力還不夠,我們建的城牆不如前代人所建的穩固,現在就像身處防空洞一樣,聽着外面的轟炸聲,不知如何是好。」他期望未來香港設計界更團結,凝聚成氣氛,有所建樹,不要輕易讓外國公司搶走工作,也不會隱沒於內地設計業中,繼續以設計見證香港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