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香港地產行政區

文:陳雲

土地的產權是國之大政,假若高地價政策延續長久,則其政治也將因之定型。閱讀的記憶所及,以賣地來充當政府的開發費用,是英國的海外殖民地策略,用意是將土地的使用權交由市場價格決定,政府依靠賣地的收入來提供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合商業發展,這是一個官商合作的開發模式。

賣地予商人開發意味官商合謀、官商共治的政治。當然,殖民地准許的開發商人都是英資的或親英的,配合帝國政府在殖民地的利益,開發商人的地位猶如封建領地的諸侯。

回歸前夕,香港的地產財閥由英資慢慢轉為港資;回歸之後,港資地產財閥進駐行政會議、功能組別及政府的諮詢組織。香港的政治是地產封建主義,難怪商人眷戀功能組別,也有政客提出上議院制。

敗家與賣地

也有一些殖民地的開發策略,是不採用英國模式的,例如德國很早就知道地產炒賣會腐蝕生產力,而且引致各式各樣的詐騙,於是在中國的民初時期霸佔及經營膠州灣一帶,便立法不准炒賣土地,要將民間財力直接用到實業之上。平均地權和約束地價是德國的國政,一貫如此,也將國政伸延到殖民地之上。王朝中國及民國的大政,也是平均地權和約束地價。

中國二○○○年之後走向高地價政策和地產炒賣,香港的高地價政策在回歸之後延續,並且愈演愈烈,也可視之為是中國政治在香港的伸延,或者兩者的合流。

很多產業園區的開發都是依循賣地招商的模式,然而,這只是限於實業發展,例如工業、航運等,政府將土地託管與開發商人,有促進生產力的效率。

然而,將公家土地賣予地產商,由地產發展商包銷樓宇並包辦管理,發展商不是直接營運生產性質的實業而是轉賣或出租樓房物業,而這些土地只是用作消費性質的住宅用途,此等地產政治,就有變賣國家最後資產以推高私人消費和金融買賣的意味。

香港在工業北移和產業空洞化之後走向嚴酷的高地價政策,美國在經濟衰退之前大興房地產及其衍生的金融詐騙,中國大陸在產業轉型失敗之後出現賣地炒賣房產的地產狂潮,都是共有的現象。個人敗家之後便是賣田賣屋,一國敗家之後便是賣地。

港府地產套利術

上世紀八十年代,面對工業及資金北移之危機,前港英政府想出高地價政策一招,利用房產價格長期上漲的預期,將港商在內地賺取的利潤用樓宇投資回收返港,於是不需境外徵稅(也無法這樣做),樓房投資也可吸納國際游資、大陸的流失資金(flee capital)和南洋的避難資金。買房需要借貸,大量資金以房產的方式寄存於香港,有利銀行發展金融業務。

港府的配套措施有六項﹕一是限制土地供應製造市場緊張;二是以填海換取豪宅地皮拍賣,將海港兩岸的美景私有化,善價而沽,以豪宅價位帶領整體樓價上揚;三是以聯繫滙率固定幣值;四是銀行專以樓宇物業來抵押商業貸款;五是容許樓宇貸款採用無限個人責任,無法供樓的買主要個人負債,不可交回物業便脫身(即是不能如分期付款買機器一樣)。六是默許地產商出盡哄騙之術,詐騙消費者。六法齊下,樓價穩步上升。

由於房產也涉及建築、裝修、家居消費等業務,在游資充足、貸款便宜的年代,可以帶動社會經濟。

間接徵市民稅項

政府不必加稅,靠賣地就可應付公僕加薪、大型基建及不斷改善的醫療、教育和社會福利,維持治安良好,公共服務完善,令富豪世家、專業人士和跨國人員在此地安居。填海破壞香港海山美景,地產壟斷令地租騰貴,小商戶難以立足。

但是,此法可回收境外利潤及吸取外資,提早套取稅款,充實府庫,徵稅又多來自富豪和中產階級,再以公屋、教育和醫療補貼勞工階級的基本生活,只要地價平穩上升,外來資金源源流入,大家相安無事。高地價政策的政治經濟協作,是香港實存的社會合約。

港府假手地產商人,間接向市民徵巨稅。香港地產商的角色,與羅馬帝國時期的稅收包銷商(tax collector)近似。帝王將轄區(通常是新征服的郡縣)收稅之權外判予商人,商人向帝王承包固定的稅款之後,多收的稅金歸己所有,於是向庶民連哄帶騙,上下其手。

英國舊時亦一度將某些稅收外判(tax farming),由諸侯代理,此法在香港發揚光大。特別是新開發區和大型屋苑及商場,地產商兼營商場及物業管理,用私人的嚴厲方法規管居民的生活及商場的公共空間,輔助政府規訓(discipline)市民,令香港人日漸習慣於過度管理的公共生活,形成順民甚至奴民的性格,加上中產階級動輒背負三十年的樓宇借貸,更不敢亂說亂動,只能默默工作。香港的中產,可提供中產的專業服務,卻無中產的階級覺醒和文化修養。

地產影響香港的政治與文化深遠,香港在牌面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實際是地產行政區。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設計新人類

文:陳知行


詩意的留白 設計師中的哲學家

「最好的設計是隱形的,直至它失去了功能。」(The best design is invisible, until it fails.)——Bruce Mau

人類出現不久,便有了設計這回事,為了生存下去,我們的祖先設計了棍棒、斧頭、弓箭等工具來防衞捕獵。在《為什麼設計》一書中,日本設計大師阿部雅世曾經這樣說過:「在原始時代,各類工具都是身體的延伸,這也正是設計的原點。」幾千年後的今天,人類的基本生存條件改善了不少,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享受,設計慢慢變得很重要,更成了一門專業的學問。設計師的種類亦五花百門,從常見的室內設計師、時裝設計師,以至新興的蛋糕設計師、婚禮設計師,令人眼花繚亂,幾乎只要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均可找來專業設計師,使生活變得更美好。

難道,設計真的只為了美化生活?還是設計擁有比視覺美學更深入的元素?

廖醇祖,一名具備多重身份的八十後設計師。他曾經多次替人設計網頁、名片,也曾做過不少裝置設計和室內設計,可是被問到「究竟你是什麼設計師?」的時候,他思考了良久,終於,他給了一個我前所未聞的答案:「使用者經驗設計師(User Experience Designer)。」他可算是設計師中的哲學家。

使用者經驗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這詞彙卻在九十年代中才出現,由一名着重使用者經驗的建築師Donald Norman帶出,並影響了無數設計師。日本設計大師、無印良品的藝術總監原研哉便是個好例子,他在一次訪問時說過:「我渴望聽到的不是用家看到產品時的『wow』,而是他們使用產品後的『wow』。」

領悟使用者感受

相對於一般常見的設計師,如時裝設計師、平面設計師,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做的事情可能與他們無異,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可能同時是一名平面設計師和室內設計師。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卻不喜歡用設計的種類來定義自己,因為他們通常不只設計一種東西,除此之外,在設計的過程中,他們重視的往往不是設計的物品,而是使用者的感受。

在大學時,廖醇祖念的是設計與媒體藝術。他和同學們曾經問過他們的老師,為什麼他們念的是設計,而不是其中一項專門的設計,老師這樣回答:「畢業後,你們會發覺,所有設計都是設計的一種。」於是,他一直認為,設計是應該被廣泛定義的,而不論哪種設計,最重要的還是使用者的感受。「這可能跟我自身的成長背景有關,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老師告訴我什麼便是什麼,可是如非親身體驗過,那種學習是不深刻的,體驗令我更能記住一些知識和感受,亦是最有效的傳達方式。」

廖醇祖本身亦是原研哉的忠實粉絲。「原研哉曾經說過,他設計的不是『物』,而是『事』。」他相信,「事」與使用者經驗和感受是同一回事。在他的設計中,他常常把使用者經驗放進他的思考裏,例如他曾經設計過一個裝置,在一堵石屎牆的裂縫中放置了一棵小草,在小草旁邊放了燈光感應器,連接着射向小草的聚光燈,燈光的大小會隨着小草感應到的光而改變,若有人在聚光燈下經過,小草感應的光減少了,那聚光燈的大小亦會減少。「我希望觀者會察覺到燈光大小的轉變,從而發覺裂縫中小草的存在。裝置下的小草像有生命似的,其心情會隨着光的多少而變好變壞,有些觀者甚至『蹲』下來看小草,有種向大自然致敬的況味。」

設計不一定是奢侈品

廖醇祖希望自己的設計會令使用者有所領會,先付出,再得到和他們預料不同的、更好更深刻的感受。他認為,雖然現在出現很多所謂designer's chairs、designer's clothes、designer's kitchenware,設計卻不一定是奢侈品,「難道萬字夾不是設計嗎?人人都在用萬字夾,『設計等於奢侈品』是個錯誤的假定。」我問他:「那你希望自己的作品普及嗎?」他想了想,很巧妙的回答:「我希望自己的價值觀普及。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相信人類和大自然是互不相容的,可是我相信,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們要了解自己的位置,這是我的價值觀。」小草裝置便是突顯大自然生命力的一個好例子。

第一次踏進廖醇祖設計的家,我的感覺很好。他家裏的地板、牆和天花都被塗上純白色,而家具則主要為黑色,一點多餘的色彩也沒有。「我很嚮往中國傳統文化,可是現在流行的那種大紅大紫或酸枝木椅的風格,我並不喜歡。」廖醇祖把牆、地板和天花想像成水墨畫的畫紙,而家具則像水墨一樣,留白對他來說是很重要的概念,「我喜歡的是中國文化的意識,而不是風格」。

家的「光」與「輕」

黑白這兩種顏色,除了跟水墨畫的風格一脈相承外,還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白色是光,而黑色是宇宙的顏色,是沒有光的時候的顏色,而我對這兩種極端之間的東西很感興趣。」光可謂廖醇祖設計背後的重要理念,他把自己設計的家命名為「lightness」,既指「光」,又指「輕」,這充分顯示了他喜歡的簡約風格。

廖醇祖設計的洗手間更令人印象深刻,為了環保和模仿飛機的設計,洗手間的門鎖和燈的開關二合為一,用者要把門鎖上才能開燈,而馬桶上面便是關不上的天窗。「我是無神論者,不相信上面有人(there's someone up there),於是在做最私密的事情時,即使開了天窗,也沒有人在看。」他眨眨眼,笑着說。

廖醇祖的設計突顯了水和陽光這兩大元素,首先他的訪客在洗手間裏洗手時,會發現流水量並不是太多,他們亦會看到洗手後的水流向沖水箱中,「這個設計使人覺得自己好像在山溪裏洗手一樣,森林中山溪的水量亦不是很多,卻更令人珍惜用水,這感覺在現代人的家中是得不到的」。其次,若訪客躺在睡房中的床上,便看到天花的一大天窗,陽光灑進來,照到床上,很是好看,「生活在這房子裏的人,從早上起床那一刻開始,陽光便是他的鬧鐘,到洗手間刷牙則好像到了森林裏的山溪一樣。住在這兒,人與房子會互相配合。」這便是廖醇祖所重視的使用者感受,通通在其設計表露無遺。「空間往往是最直接影響使用者感受的。」廖醇祖如此相信,今年8月他會到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建築。相信幾年後,這位使用者經驗設計師會多了建築師這個身份,屆時他的設計亦會更上一層樓。

在香港,使用者經驗設計師這概念可能比較新穎,可是西方、日本和台灣早已引入,並對傳統設計的定義和分類帶來不少衝擊。「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往往負責管理整個設計流程,拿一個品牌做例子,從其標誌、店舖的室內設計、產品設計至平面設計,可能分別有專人設計,可是若沒有使用者經驗設計師的話,整個品牌的設計便失去了連貫性,這連貫性往往不能被計算出來。」廖醇祖認為,在資訊發達的今天,一個設計師擁有多方面設計的技能並不困難,可是使用者經驗設計師還是需要信任和聆聽客戶及他人的意見,畢竟,「溝通是好設計的開始」。

廖醇祖小檔案

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設計與媒體藝術學校,曾多次替香港及國外的公司團體設計名片、網頁,亦作裝罝及室內設計。

網頁:http://liao.cz/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敬業,由求職信開始

既是毛遂自薦,務須脫穎而出。求職是有求於人,但又要自保尊嚴,不能低聲下氣,要自我推銷,卻又不要自鳴得意,招人忌恨。求職信,必須出自真心,寫出自信,且要人家相信。此謂之誠(honesty),自誠而明,不誠則無物。草擬之後,自己看一下,不能見誠,必須改寫。

正氣飽滿

敬業,先要尊重職業,尊重自己,不要浪費自己和收信人的時間。工作沒理解好,信便寫得沒趣味。問人家非要請你不可之前,要確保人家非要讀你的信不可。即使不請你,讀你的信,也是增長見識,賞心悅目。即使第一次讀信的是初級秘書,也要尊重收信人的時間,要人家讀後略有感激之情。

不可寄出內容空洞、語句錯亂的信,激怒收信人,令人家看不起現今的年輕人。即使你不成功,也不要令你的同輩蒙羞,令大家的路難行。處理人事招聘的人是會互通聲氣的,你寄出的每一封垃圾信,都會堵塞自己將來的門路。為了自己,為了同輩,要把求職信寫好。做事情,起心動念,都要為己為人,這樣,香港年輕人的路便好走了。刻下謀生艱難,但只要香港的年輕人有愛心,有知識,正氣飽滿,世界是會慢慢變好的。這是寫信的心法,心正了,大氣充沛,內容和文字便生動有力,感染讀信的人。王朝中國,以文章與對策取士。觀人之文章,可以見人之心性與氣魄,絕非誑語。今日的文章,便是求職信,對策便是面試。

內容充實

你不對人家有興趣,人家怎會對你有興趣?首先是理解工作,若是有親友介紹或推薦的,可以詢問清楚。若是從公開資訊得知的招聘,便要從公司網頁、年報、或新聞理解概况,列有查詢電話的,也可打電話去問工作需求。

信的內容,依次序,包括:如何得知職位空缺、自我介紹、論述自己為何是合適的人選,最後是留下聯絡方法及介紹附件(履歷、推薦書等)。語氣和詞句方面,視乎職業要求,例如市場開拓的工作,當然要炫目,會計財務、醫藥實習的工作,便要平實了。然而,即使應聘的是廣告創作,行文也要有平實的一面。總之,基調是平實,在上面再添加職業要求的語言風格。

語句豐富

信封、信函的格式之類,一般的公文參考書都列舉了。只是參考書不會教你如何用文體、語匯和句式來顯示熱誠、務實、世故或慎密的個人風格,這是要你自己去鍛煉的。總括而言,中文要長短句互用,行文端莊優雅,避免語匯重複,顧忌俗字俚語。即使在電腦打字和剪貼的年代,也要惜墨如金,做到一字不虛。

寫求職信是很令人苦惱和喪氣的事,但愈是如此,愈要以敬業的態度來做。須知,即使成功取得職位,日後轉換職業或改投他處,也要寫求職信的。即使日後做老闆,坐在招聘席上,面試要員,也要懂得鑒別信函,否則請錯了人,大權旁落,後悔莫及。

最後,若是郵寄的信,要貼足郵資,否則很難要求人事部門替你代付欠資信的。若無暇到郵局量重,依照經驗,多貼郵票便是。若可以郵寄電子檔案(例如PDF 檔),則檔案命名要精確,不要只寫「求職信」、「CV」之類,否則人家下載的時候,便無從分辨,甚至不慎被後來的同類型檔案名稱覆蓋了。要有一點個人檔案管理的常識。此外,為了避免中文亂碼,用英文命名檔案(如name_CV),穩妥一些。

■小貼士

˙充滿自信和正氣

˙尊重職業,由尊重求職信開始

˙理解公司近况

˙用語文風格和詞句技巧來配合工作需求,突出自己的性格和形象

˙言詞端莊、語調平實

˙信件貼足郵資

˙電子檔案命名準確

■作者簡介

陳雲,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著有《中文解毒》及《執正中文》。

文:陳雲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設計生活

李穎文
聖保羅——設計.改善生活的法門

19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只有一成,時至今天,已超過一半人居於城市。隨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問題愈來愈多,城市需按不同的變遷而重新設計。

本版將依次介紹哥本哈根、京都、巴塞隆拿、倫敦、曼谷、柏林、巴西聖保羅和深圳等八個城市,帶大家穿梭不同設計城市,深入解構當地設計獨特之處,並從城市空間規劃、交通網絡、公共設施、教育及文化傳統等方面,探討「城市設計」如何解決當地人的實際生活問題。

巴西,2016年的奧運主辦國,冒起速度驚人的金磚四國體系。聖保羅作為巴西最富有及人口最多的城市,從城市中心至周邊地區,人口接近二千萬。在這裏,有人乘直升機上班下班,同時,亦有人每天都繼續為生活愁煩、奔波忙碌。過千萬人在這座巨型城市中過日子,在狹窄的罅隙中,當中貧富懸殊的問題日益嚴重。這裏除了是南美洲的金融中心之外,也是藝術和設計的重鎮,每半年就會上演一次全南美洲最大型的時裝展,把南美風情的奔放熱情帶到國際設計舞台的前沿;這裏也可以找到巴西最著名的建築師Oscar Niemeyer的作品。繁華背後,在聖保羅懸殊的生活環境中同時找到大量貧窮人口、垃圾山、貧民窟……這個看似在社會和經濟上都存在極大差異的城市當中,設計除了是消費品之外,還擔當着什麼角色呢?

貧民區辦工作坊

近年巴西經濟起飛,社會的中上階層愈來愈富裕,但低下階層並沒有因此而受惠,依然有人要露宿街頭,無家可歸,在巴西的街頭,每隔兩三分鐘便會看到有人推着木頭車拾荒,同一時間,又會見到衣着光鮮的富有人家走到街上,這些都同時出現於同一場景。

聖保羅有兩成人口生活於貧民區,生活其中的居民因為學歷低和經常受歧視,很多人都不容易找到工作,有設計師於是成立了一個志願組織,希望可以幫助這群主婦,讓她們學會自己設計手袋和錢包,那就可以多賺一些外快,幫補生計。設計師除了引導和鼓勵這群主婦學習設計外,還讓她們接觸其他相關技巧,例如團隊合作、市場觸覺、產品開發等,讓她們可以學會設計基本流程的各個步驟後,便可以由自己一力承擔整個手袋的生產線。

設計師除了在貧民區開辦工作坊外,亦協助主婦接洽訂單,開拓更大的市場。他們還找來製作材料——舊帆布。用舊布做袋,環保之餘成本亦低,很多用來做袋的舊帆布都是由商業機構捐贈出來的。整個設計課程由開始至今已經超過一年,設計師不希望把事情推展得太快,因為不希望這裏變成工廠。為何他們不嘗試把生意做得更好?若果他們賺得更多錢,不是會令這些窮人得益更大嗎?想深一層,如果我們將事情推展得太快、太急進,可能就會影響到這群人原本的和諧生活,或者會一時適應不了過度發展的改變,結果可能弄巧反拙。經濟好,中上階層的消費力就愈強,生產愈多、購物愈多,同時亦會製造更多垃圾,消耗更多的資源,對環境的破壞就更加嚴重。聖保羅的設計師花了不少心思和氣力將廢棄物重新投放於設計和生產流程中,令資源可以循環再用之餘,低下階層居民又可以為生活找到出路。

拾荒者組織合作社

大約三十年前,有八個拾荒者組成一個合作社,大家一起收集和變賣垃圾,最初從一架木頭車起家,時至今日,聖保羅已有九十個收集廢物的合作社,那裏沒有老闆,彼此地位平等,有事情要決定,就會進行投票,少數服從多數。他們更會用貨車到住宅、公司或工廠收集垃圾,運送回來之後再進行垃圾分類,然後再轉售給其他公司循環再造,他們所賺取的金錢足夠用以購買食物、付房租和作生活之用。正因為有人逐件逐件去分類,這些看似沒有用的垃圾,才可以被送到下一站,由其他合作社的朋友重新設計。他們把垃圾堆中的電線,纏上不同顏色的線,改做成不同的飾物,把它們重新投入市場。這些從前的拾荒者運用自己的雙手去改變自己的命運,重新去發掘自己的創意和手藝,以至生活不用再依賴政府的救濟金,自力更生。

合作社的設計有時或會欠缺市場觸覺,專業的設計師就會協助他們改良和開發這些產品,透過舉辦大大小小的展覽去推廣這種結合環保和關懷社群的設計,不但令有需要的社群受惠,設計師本身亦有所得着。

彼此合作達雙贏局面

無論是社群或者是設計師,其實同樣需要為餬口而奔馳,如果大家能夠彼此合作,甚至可達致雙贏局面。其實巴西的設計工業有其本身的問題,年輕的設計師想入行並不容易,於是他們便要自己發掘在傳統工業以外的設計和生產模式,例如採用循環再造的物料,把成本降低至更合理的水平。很多社群本身擁有優良的手工藝技術,可以找他們協助製作,大家便可以一起開發新產品。由設計師教導社群如何透過循環再用垃圾創作手工藝品的過程,可見「設計」在巴西的確解決了一大難題——如何用設計去幫助窮人,讓他們可以多賺一點點錢,而非單單製成最後的產品,而是欣賞整個過程,而且這不會像工廠一樣倒模而成。

這種以社群為對象的社會設計,其實跟社會工作是不可分割的。因為設計師要處理的是人和社群,當中涉及知識的轉移,為他們帶來收入的來源,設計是直接改變這群人之間的關係,甚至是直接影響整個社會的結構。他們亦希望可以讓年輕人知道運用設計來關懷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在設計教育中,社會元素十分重要,因為這正是我們每天生活所面對的現實,設計的責任是改善社會。巴西不能像歐洲那樣,只做一些滿足個人需要的設計,在聖保羅,設計師需要創意,去處理整個社會面對的困難,當未來的設計師了解到原來社會上有一群需要幫助的人,他們的設計便會有所不同。

無論是用來改善社群的生活,抑或是消費品,在設計中加入環保元素,已成為大趨勢,加上巴西有熱帶雨林,天然資源豐富,環保設計就更加受注目。巴西有兩類型的環保設計:對富者來說,環保是一個潮流,這類的環保設計注重運用天然物料,例如家具、時裝都有市場,售賣的都是高價貨;另外一類則着眼於再用資源,較貼近中下階層。對他們來說,環保是實際需要,多年來為求生存,會把剩餘物資或廢物重新再用,再過幾年,它們又再一次成為被棄置的垃圾。其實這又是否可以真正解決破壞環境的問題呢?我們究竟需要更多的設計,還是減少設計,生產少一點呢?一直以來,人類試圖透過設計去改善和解決生活上很多問題,但同一時間,我們又製造了更多更大的環境和社會問題。在聖保羅,我們發現設計可以肩負更大責任,縱使會遇上很多困難,事情的進展也很緩慢,但可能會是一個好開始。

香港電台、香港設計中心資料提供
話語裏的2009

張俊峰

「手機掃黃,綠壩圍堵;電驢回生,BT剔骨;醫生偷菜,小孩入土;開胸驗肺,用心良苦;冒名上學,爸是公僕;《蝸居》禁播,樓價如虎;烈女刺官,貞節威武;石首廚屍,群眾圍堵;重慶打黑,警匪為伍;救人學生,英名千古。」 ──〈群眾智慧〉,選自《2009語錄》

幾年前,口述歷史是個時髦玩意,可長可短,填補了「正史」之缺,還原許多大人物大事件的原來面目,一時風行。在那之後,語錄體愈來愈成功。

封新城主持的《新周刊》不追新聞,自由自在找話題,卻往往把準了中國社會的脈,成為話題的引領者。彷彿王菲,不追時尚,時尚來追她,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后」。封新城很狡猾,他做《新周刊》還覺得不夠,一年下來把雜誌的話題輯一輯,又是一本書──那本《2009語錄》,上了北京暢銷書榜,還盤據了好幾個星期(根據北京三聯韜奮圖書中心公布資料)。《2009語錄》是《新周刊》編輯部主編的一本不薄的小冊子。選出了2009年中國和世界的「一千條語錄」,把過去一年中國和世界(尤其是中國)的面目像漫畫一樣勾勒出來。

前不久內地有官員說,要引導民眾不發黃段子(內容為成人級笑話的手機短訊),多發紅段子(愛國愛黨內容的手機短訊),這件事大家聽了當作笑話來講。黃段子或紅段子好不好,自有公論,此公最可惡之處是低估中國人民的智慧,以為中國人的民間智慧和喜怒哀樂可以被「引導」。《新周刊》編的《2009語錄》,應該送他一本,讓他好好反省。

《2009語錄》沒有作者,作者可能是中國的封疆大吏,也可能是藉藉無聞的網民。他們說的一句句話,被有意無意地記載下來,看在眼裏,你會看到一個驚心動魄的中國和光怪陸離的世界。

語錄,篇幅和「段子」差不多,只不過,這段子不是黃的,也不是紅的──要說顏色,大概能算黑的吧。下文括號裏的話大多摘選自《2009語錄》。

樓價如虎

2009年糾結中國社會的話題很多,最重量級的是樓價飆漲。奇妙的現象是,當民間在「一套房子滅掉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壓力下對樓價瘋漲已逐漸麻木時,還是有人嘴硬說中國樓市沒有泡沫。當「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裝作看不見皇帝沒穿衣服時,大多數人還是相信自己眼睛的。

《2009語錄》裏,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說:「中國有一批房地產開發商公司是從來不蓋房子的,就是倒土地的。」他認為三分之一的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為了抬高樓價而囤積土地。中國社科院專家齊建國的說話就很調侃:「北京房地產價格是全國有錢人制定的。」

被曾特首點名推薦過的財經作家吳曉波直接說:「有人問我對當今房地產的看法,我說了八個字:喪心病狂,窮兇極惡。地方政府如果『喪心』,開發商必然『病狂』,老百姓一旦『窮兇』,整個社會肯定就『極惡』了。我說得極端了一點,請原諒,但可能正是發生的事實。」香港人覺得這事和香港沒關係?看這一句:「太太們往往比男的下手更快更乾脆!」帶領着一支近百人的溫州太太炒樓團的陳先生說,溫州現在是男人在家辦企業,女人們出來炒樓──前個星期本港的周刊終於發現,炒樓團已經殺到香港。

在樓價飆升、民間怨聲載道時,還是有些人口出「妙」論,比如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趙曉說:「現在買房,就是愛國。」自以為是「大鱷」的開發商嘴更硬,比如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說:「房價本身就是控制人口增長與控制人口素質的門檻。」

2009 年放出狠話的任志強,大概想不到今年的遭遇。中央企業拿着大筆刺激經濟的財政撥款進入樓市,私營房地產商根本不夠打。潘石屹在微博說:「此前,我勸任志強不要去參加大望京一號地的拍賣,爭不過人家(中國字頭的公司),任總一意孤行,繳了幾億元的保證金去參加。據說,舉牌舉到一方米1萬多元就再不敢舉了。真是『花錢買丟人,不是花錢買地。』」

看官商勾結利欲薰心

與樓價作惡共生的是官員貪腐、民間道德敗壞。

去年上海在建中的樓盤整體倒塌。遼寧一家旅行社推出的旅遊廣告中戲謔地加入了「贈送上海倒塌樓房雙飛六日遊」一項,廣告詞曰:「參觀上海倒塌樓房,看世間人情冷暖,看史上最強豆腐渣工程,看官商勾結利欲薰心,看房奴人生百態。」頗有幾分濟公的神采。

官員貪腐,公權力被濫用,出現了許多悲劇,匪夷所思到極點,反而產生了一種欲哭無淚的黑色幽默。去年頻頻曝光被拘押人員在看守所莫名其妙死亡的事件。除了雲南的「躲貓貓」外,還有湖北一男子猝死看守所,調查時看守所說當天的錄像無法調看。網友說:「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死了,錄像沒了!」之後杭州富二代超速駕車把路人撞飛,警方卻說其車速只有「七十碼」,民間於是諷刺說:「從杭州到天堂的距離,只要七十碼。」

官府如虎,反映的不是個別事例,而是中國社會制度上的「深層次矛盾」,這些矛盾令中國經濟看似繁榮,國民卻無法與有榮焉。

去年湖南一所中學發生學生踩踏事件,《2009語錄》就摘選了悲劇發生後評論家單士兵的一段話:「一個人的悲觀可能囿於他獨特的心理環境,那麼一個龐大群體的悲觀,無疑是緣於某種令人失望的社會生態製造。比如,對礦難的悲觀,更多是緣於對權力與資本合謀進行的罪惡製造無力抵抗,個體生命不得不在權力與資本的複雜利益博弈中成為被吞噬的對象。而學校裏的礦難──踩踏事件,則同樣有着複雜而深刻的體制背景。」

「死得很舒坦」

書中摘錄了另一則來自學校的話。山東省一個中學生被教師罰站,教師外出喝酒忘記此事,學生被活活凍死在學校的排水溝。事後學校負責人說什麼?他說:「發現張繼鑫的時候,他躺在溝裏,頭朝東腳朝西,仰面躺着,死得很舒坦。」體制出了問題,人的道德標準也慢慢隨之扭曲。南京發生過一位老太太跌倒,好心人攙扶起來,反被老太太誣陷、要求賠償醫療費的事件,新聞傳出後人們都認為再不能多管閒事。於是,去年南京再有一位老人跌倒後,看到路人躲得遠遠的,老人喊道:「是我自己跌的,你們不用擔心,跟你們沒有關係!」哀莫大於心死。這句話也記載在《2009語錄》裏。

過去一年,中國人的情感、婚姻、家庭問題被許多精闢的話總結出來。「如果我有一顆炸彈,我就會炸平我的學校;如果我有一把刀,我就會殺死我的媽媽。」這是海南省一個九歲小學生在語文科作業裏寫的。「強行跨年級(班級)交女朋友是違法行為。」這是四川一間中學裏的宣傳海報。最後《新周刊》總結說:「九十後不是另一代人,是另一種人。」

《2009語錄》記載的一千條語錄,品類太多,本文梳理的只是九牛一毛。透過這些可謂「拍案驚奇」的語錄,我們可以了解更真實的中國,了解到中國人的智慧,憤怒,悲哀。《新周刊》做了一件很輕巧也很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