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300呎蝸居變2000呎大宅
全球首創「箱宅」概念
300多方呎的家居,可以怎樣善用空間?一般設計師不是拆牆變成開放式單位,就是加建地台增加收納雜物的空間,但原來還有第三個超乎想像的「箱宅」概念,可以由300呎單位變成千呎大宅,當中同時擁有客廳、睡房、書房、廚房,神奇至極。
所謂的「箱宅」,俗稱變形蝸居,簡單一點形容就是把圖書館的攪動式書櫃概念融入家居,廚房、書房、客廳收藏入櫃,一經拉動間格櫃,隨即功能大變身。
發明「箱宅」概念的是張智強(Gary),他的「神奇發明」一出,震驚國際室內設計界,還吸引老外電視台追訪。
香港地小人多的形象已經世界聞名,小市民的家居只是幾百呎的空間,卻要住進一家多人,生活環境極之擠迫。雖然港人難以改變活在蝸居的寫照,但改變不了居住的面積,不一定活得不夠舒適,同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Gary,兒時住在300方呎的單位,而單位則容納了七人,同是香港升斗小市民的住屋縮影,而從童年的住居條件中,他卻悟得大智慧來,以香港精神發輝無限創意,將有限的空間發揮得最大。
蝸居一應俱全
位於香港東區一個四十年樓齡的「變形蝸居」,實用面積約344呎,但家居卻一應俱全,浴室、睡床、電視櫃、書枱、洗衣機、衣櫃、廚房俱備,不過與一般家居不同的是,單位設計成百寳箱一樣,所謂房間間隔,即是活動大櫃,櫃內收納和藏有家具,透過推動活動櫃的變化,組合出不同功能的房間,原理就如圖書館的攪動式書架,通過裝上輪子可以自由組合空間。
如把客廳的組合大櫃拉出,除了有電視,還有梳化床,變身成為不折不扣的客廳。當想室內空間變作廚房時,可以收起客廳組合櫃,改為拉出廚房組合,當中長枱拉下來後,可變吧枱或工作間。
拉動機關變形
另一組機關內,隱藏着書桌,可變成書房,至於對面多組機關則有CD架、衣櫃、大浴缸,當不用浴缸時可鋪上備用床以作休息,另外這一組機關設有洗衣機,不用時可把它隱藏,令全屋更乾淨利落。全屋唯一不能收納的,只有Spa房及洗手間。總括而言,若要計算空間變化數目,這個單位可變出二十四種不同空間。
「對於這間屋我有兩個目標想挑戰,一是在有限空間作出最大變化;二是每樣裝備都可以比別人大,享受可比一千呎的家居。例如:豪宅的浴室狹小不能轉身,但我屋內的Spa房、淋浴地方就有1,290毫米X1,290毫米的空間,我還可以在這裏踱步呢。」
作品蜚聲國際
這間344方呎的單位,令Gary獲得不少掌聲,除了被外國傳媒追訪拍攝特輯,他更入選Taschen出版社書刊40 Architects Under 40的世界當代建築師。對此Gary說︰「我不能說建築是我的興趣,說實際些,建築是用來解決我生活上的問題,小時候一家六口及一名女住客居住,還記得一次女住客如廁後把廁所弄得臭氣沖天,狹小的屋瀰漫臭氣,久久不散,我們三兄妹基於尊重沒有與房客爭吵,那種臭味現在還記得,雖然當時沒有與她閙不和,但卻換來一顆忍耐的心,以及對建築設計的反思。這也是求生術的一種,因為自小要面對狹窄的處境,也有實際需要解決面前的問題。」
直至現時他在設計上也有一套有效地運用資源的原則──4C。當中包括Co-existing、Connection、 Choice及Change,Co-existing就是在高密度的空間,人與地、人與人之間的共存;Connection則是空間與空間之緊密連繫,感覺一致性;Choice指同一地方並非每日都一樣,生活是可以選擇的,不搬屋都可以改變居住環境;而Change則是空間上的變化,如300方呎卻有二十四種變化。
現時,他除了處理不同客戶的項目外,也不停到世界各地考察研究,被邀請出席講座論壇等,一年只有一半時間在香港,他自言一半時間是住酒店。「隨着全球一體化人的流動性很強,這些『都市遊牧民族』對酒店的需求性很大,所以我最近正研究這些『臨時居所』,使這批『都市遊牧民族』盡快適應新環境,有如回到家的感覺,我認為人與環境的配合是很重要的元素。」
撰文:姜紀茹
圖片:EDGE Design Institute Ltd.
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一柱一像 打造古羅馬藝術之家
在西元前五世紀,古羅馬還是處於氏族部落時期,之後經歷共和時期和帝國時期,而帝國時期的羅馬版圖已跨越歐洲、亞洲、非洲。雖然羅馬征服了不少國家,但卻被一種文化藝術征服,這種文化正是希臘藝術,因此有說羅馬征服了希臘,但文化上卻被希臘人征服。
混入希臘風格
羅馬人崇拜和模仿希臘藝術,在建築上大量混入希臘風格,如神殿、廣場、城市,甚至是家居室內外布置等,也有不少藝術雕塑、裝飾柱等。時至今天,希臘藝術不單征服羅馬人,更加征服了現代人的目光,如現代家居設計的範疇上,便大量地混入了希臘藝術,藉着人體雕塑、裝飾柱子等,使室內充滿希臘式的古羅馬風格。
現代家居最常用的希臘和羅馬藝術素材,大致有裝飾柱、藝術擺設兩大類別,前者以修飾天花線、喉管、柱躉為主,後者則用以增添室內的藝術氣氛。物料方面,由於石膏製品太過笨重,故改以木材和塑膠為主,而近年則有不少廠房改以玻璃纖維製造,其好處是防水、防霉、輕巧、不易碎等。
訂造纖維模型
在內地設下幾萬呎廠房的帆風雕塑模型,是香港較具規模的玻璃纖維模型生產商,顧客可因應室內設計需要,訂製不同粉飾家居的素材,一般訂製約8呎高的裝飾柱,大約需時數星期,及花費約3,000元,而訂製約6呎高的人體造像,則需時一兩個月,及花費2至3萬元。
據帆風負責人李先生稱,他們接受私人訂戶製造粉飾家居的素材,還幫地產發展商打造樓盤內的裝飾模型,如西九龍豪宅凱旋門的防火層中,他們便以裝飾柱、人體造像,打造出羅馬和希臘式的庭園。李先生補充說︰「設置於室內和室外的素材,雖然同樣使用玻璃纖維製造,但要用不同油漆上色,尤其置於室外的,必須塗上特製油漆,這樣才不致於脫色。」
改色前衞造像
另外李先生續稱︰「一般訂製人體造像的客人,大多選擇希臘神像,而人像造像中,尤以女性人像較受歡迎,也許女性體態較男性優美。」
雖則以玻璃纖維模型打造古羅馬風格的設計,大都用上白色為主調,但因應不同設計需要,可以塗上不同顏色,例如粉紅、粉藍、鮮紅等,即時把模型變得超級前衞。此外,據李先生說,有不少客人為增添貴氣感,再把模型鍍銅、鍍銀,但需要經其他廠房打造,而價錢自然昂貴不少。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