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來,便注定要走一條不平坦的路。因為人愛追求,人不易滿足。
問問自己,如果人生是一條曲線,你現在正處於什麼位置,將來又希望可以去到什麼位置?
欲望支配情緒起落
覺得自己處於谷底的,可能會感到消沉,感到絕望,深嘆懷才不遇,時不我與,可愈想下去,沉得愈深;曲線變成只會向下的直線。
覺得身處中游的,亦難以安於現狀。在現代社會,人望高處是至理名言,往上爬是天經地義,甚至是必然的事,否則會被認為耽於逸樂,沒上進心。
覺得身處頂峰的,相信只有少數,但他們也不好過,因為時刻害怕有朝一日會從高處跌下,於是拚命維持在高位,唯恐從高處回落。
界定高與低,並不一定看事業、金錢與地位,也泛指人所喜歡的一切,包括感情、理想,甚至宗教與精神境界的探索。有人窮畢生尋找矢志不渝的愛情,有人耗盡精力追求完美的藝術境界,也有人拋開一切企求達至精神領域的昇華,但無論追求的是什麼,只要不滿足的心念一起,就造成了人生的曲線。
因此,其實更多人的選擇是模棱兩可,不知是高是低,他們或許沒有遠大的理想,卻有沒完沒了的欲望,剛滿足了一個,又萌生第二個,欲望支配了他的情緒起落,令他的人生曲線時高時低。
放不下終日惶惶
也許你會說,人必須有理想,有目標,才能活出豐盛人生,否則只會一事無成。對的,沒有理想和目標,做人進退如浮萍,甚至連是非黑白也搞不清。不過追求理想與目標,也毋須過於執迷,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放不開,放不下,心之所繫,難捨難離,稍有異變,惶惶不可終日。
曹雪芹的《紅樓夢》裏有一首《好了歌》,很能道出人生百態﹕「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人都希望活得更好,得到更多,結果都把時間浪費在追求、牽掛、憂慮之上,不是眷戀過去,便是寄託未來。這樣的人生,其實是一直處於低谷,美好的兩端總在過去與未來。不懂得好好感受當下,就等於壓根兒沒好好地活過。
文﹕鄧孟聰charisbaba@gmail.com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把製造業搬番屋企
Nick Lee
「老公,我 iPhone 個殼刮花咗,點算呀?」她眉頭緊鎖。
我不慌不忙,打開 Thingiverse 網站,找個一模一樣的機殼設計,下載,用我昨天買回來的 3D printer 打印一個新簇簇的機殼給她。喜歡她頓然開顏的樣子。
「哇……哇……」女兒大哭,洋娃娃躺在一旁,頭給扭斷了。
「傻女,唔使哭,我即刻印番個頭畀你。不如你同哥哥玩陣飛行棋先?」我上 Barbie 網站,下載公仔頭的三維影像,3D printer 開動之際……
「Daddy,骰仔轆咗落鋼琴底,執唔到呀!」兒子嚷着。
真是禍不單行,幸好有部立體打印機,待會兒印一粒骰子便是。「我一陣印番粒畀你,你同阿妹玩住媽咪部 iPhone 先呀。」
以上虛構情節,三四十年後可能成真。
不信?科技發展往往出人意表。蓋茨在七十年代曾經說過:「無人需要多過 640 KB 記憶體。」三四十年前誰人料到今日一人一手機?三四十年前誰人料到互聯網和電腦成了生活一部分?三四十年前誰人料到鐳射打印機是辦公室必備?
有人說,今日的立體打印機就像三四十年前的鐳射打印機,技術算是成熟,卻十分昂貴,故未能普及。
立體打印是什麼?油墨「印」往紙上可以理解,三維物件怎樣「印」呢?答案:一層一層地印。假設想印金字塔,先鋪最底層,往上每一層的面積逐層遞減,便成了一個立體金字塔。推而廣之,任何立體都可以「拆」成一層層的橫切面,立體打印機把物料一層「印」在一層之上,建構出三維立體。
傳統金屬打造,先拿一大塊原料,再以鋸、鑽、車床、銑床等工具切割出想要的形狀,過程中難免浪費不少材料。立體打印逐層建構,有需要的地方才吐出物料,省卻浪費。另一方面,傳統的塑膠生產是要先造一個「模」的,造模十分昂貴,大量生產才划算,想造單件試試看,怎辦?立體打印便派上用場,需要多少印多少,每件成本就是其用料的成本,沒有造模的麻煩。假如一位設計師心中有個意念,想少量生產測試市場反應,他應該考慮立體打印。
超貴打印機
上月《經濟學人》談過立體打印,當中一些應用真是嘆為觀止——小提琴、車身、中世紀打仗用的鐵環手套全都印過,EADS(Airbus 母公司)甚至研究印機翼!讀者問,金屬怎樣印?一層金屬粉,一層膠水,一層金屬粉,一層膠水……印完後再經一些「印後處理」也不出奇,總之是用特製膠水把金屬粉黏在一起。無論如何,這些超高端應用實在高不可攀,我不知道這些打印機的價錢,逾百萬美元也不出奇,便宜一些、「切身」一點有沒有?
惠普公司的 Designjet 3D Printer 系列,售價由 11050 英鎊(約14萬港元)起,中小企也負擔得起吧。不要奢望印金屬,只能印膠,製成品不足以取悅消費者,但作為樣板或 prototype 絕對稱職。
家用的也有,外國最流行的是 MakerBot,1299 美元有售,即1萬港元左右。外祖母說過,價錢最識貨,這部機「便宜」,製成品也較為粗糙。我不是對 MakerBot 有微言,把立體打印帶進家居已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用電腦設計了物品,印出來感受一下,這是從前發夢也未想過的事。
香港有人run緊
更便宜的也有,是一個名為 RepRap 的開放源碼計劃,外國一班有心人研發了一部立體打印機,放棄獨佔知識產權,把設計公諸於世,任由他人複製、採用和改良。「RepRap」代表「replicating rapid prototyper」,其部件全部可以立體打印(鐵柱、馬達、膠帶、螺絲等除外,但這些都是標準部件,十分容易買到),砌了第一部 RepRap 後,它可以不斷打印 RepRap 的部件,用來製造更多 RepRap,更多 RepRap 當然可以打印更多部件,製造更多更多 RepRap ……這是創辦人的原意。
香港有人砌 RepRap 嗎?我上網搜尋,找到 Chris Lau 一人,有點驚喜,也有點失望;驚喜的是香港竟然有人砌,失望的是香港竟然只有一人在砌(如有漏網,歡迎告知)。我約了 Chris,到他的工場參觀了一趟。
「嘩!三部都 run 緊喎。」我說。
「係呀,呢排趕好多貨畀大陸呀。」Chris 有三部運作的 RepRap,全在打印 RepRap 部件給內地的買家;用 RepRap 複製 RepRap,正合創辦人的原意。據 Chris 在淘寶網的銷售網頁,一部 RepRap 售 6550 元人民幣。
「你的第一部 RepRap 如何製造呢?」
「用 MakerBot 囉。」他拆開 MakerBot 的封袋。「呢部嘢去年4月左右買,連運費約9000多港元。」
「你當初砌 RepRap,純粹為興趣,還是有其他目的?」
「其實係 sense 到內地有需求,是工業上的需求。由於這些軟件和硬件全部源自外國,用英文的,內地人接觸比較困難,他們始終偏重中文軟件或中文書。」
「試過在香港推廣嗎?」
「問過學校,但冇乜反應囉,可能係老師太忙啩。香港人個個都咁忙。」
我認為每間中學都應該有部立體打印機,學生在課堂設計了一件東西,製成實物是多麼興奮的一件事。可惜,老師的忙碌剝奪了學生快樂學習的機會。
在家打印薄餅?
撇開售價不論,我認為立體打印的最大挑戰在於物料和噴嘴的配合。以 Chris 為例,每當更換物料,噴嘴的設定(如溫度)便要重新調較,設定至哪個數值最佳,試過才知,全靠經驗。換句話說,物料和噴嘴仍在 trial-and-error 的階段,離「標準化」尚遠,用家各有自己的一套,各自為政。試想,如果鐳射打印機每次換墨盒都要重新設定,甚或同一品牌也有不同的設定,這顯然難以大眾化。
立體打印發展下去,三四十年後世界會是怎麼模樣?這是一門有潛質改變世界的科技,其「終極願景」是把製造業搬番屋企。將來網上買東西,不必郵遞,下載打印便可以了,速遞公司豈不叫苦?貨物印得出,也就不需要工廠,大批工人失業,以維穩作首務的政權有何對策?任何實物都可以盜版,每個家庭都可以是「A 貨」工場,知識產權再添變數。叫外賣?不必了,網上點菜便可印幾塊薄餅。
印食物的想法,你可能覺得妙想天開,但實際上最近已經有人印過一塊餅。不是薄餅,是餅仔。何時印到薄餅?唯一說得準的是,未來誰也說不準。
「老公,我 iPhone 個殼刮花咗,點算呀?」她眉頭緊鎖。
我不慌不忙,打開 Thingiverse 網站,找個一模一樣的機殼設計,下載,用我昨天買回來的 3D printer 打印一個新簇簇的機殼給她。喜歡她頓然開顏的樣子。
「哇……哇……」女兒大哭,洋娃娃躺在一旁,頭給扭斷了。
「傻女,唔使哭,我即刻印番個頭畀你。不如你同哥哥玩陣飛行棋先?」我上 Barbie 網站,下載公仔頭的三維影像,3D printer 開動之際……
「Daddy,骰仔轆咗落鋼琴底,執唔到呀!」兒子嚷着。
真是禍不單行,幸好有部立體打印機,待會兒印一粒骰子便是。「我一陣印番粒畀你,你同阿妹玩住媽咪部 iPhone 先呀。」
以上虛構情節,三四十年後可能成真。
不信?科技發展往往出人意表。蓋茨在七十年代曾經說過:「無人需要多過 640 KB 記憶體。」三四十年前誰人料到今日一人一手機?三四十年前誰人料到互聯網和電腦成了生活一部分?三四十年前誰人料到鐳射打印機是辦公室必備?
有人說,今日的立體打印機就像三四十年前的鐳射打印機,技術算是成熟,卻十分昂貴,故未能普及。
立體打印是什麼?油墨「印」往紙上可以理解,三維物件怎樣「印」呢?答案:一層一層地印。假設想印金字塔,先鋪最底層,往上每一層的面積逐層遞減,便成了一個立體金字塔。推而廣之,任何立體都可以「拆」成一層層的橫切面,立體打印機把物料一層「印」在一層之上,建構出三維立體。
傳統金屬打造,先拿一大塊原料,再以鋸、鑽、車床、銑床等工具切割出想要的形狀,過程中難免浪費不少材料。立體打印逐層建構,有需要的地方才吐出物料,省卻浪費。另一方面,傳統的塑膠生產是要先造一個「模」的,造模十分昂貴,大量生產才划算,想造單件試試看,怎辦?立體打印便派上用場,需要多少印多少,每件成本就是其用料的成本,沒有造模的麻煩。假如一位設計師心中有個意念,想少量生產測試市場反應,他應該考慮立體打印。
超貴打印機
上月《經濟學人》談過立體打印,當中一些應用真是嘆為觀止——小提琴、車身、中世紀打仗用的鐵環手套全都印過,EADS(Airbus 母公司)甚至研究印機翼!讀者問,金屬怎樣印?一層金屬粉,一層膠水,一層金屬粉,一層膠水……印完後再經一些「印後處理」也不出奇,總之是用特製膠水把金屬粉黏在一起。無論如何,這些超高端應用實在高不可攀,我不知道這些打印機的價錢,逾百萬美元也不出奇,便宜一些、「切身」一點有沒有?
惠普公司的 Designjet 3D Printer 系列,售價由 11050 英鎊(約14萬港元)起,中小企也負擔得起吧。不要奢望印金屬,只能印膠,製成品不足以取悅消費者,但作為樣板或 prototype 絕對稱職。
家用的也有,外國最流行的是 MakerBot,1299 美元有售,即1萬港元左右。外祖母說過,價錢最識貨,這部機「便宜」,製成品也較為粗糙。我不是對 MakerBot 有微言,把立體打印帶進家居已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用電腦設計了物品,印出來感受一下,這是從前發夢也未想過的事。
香港有人run緊
更便宜的也有,是一個名為 RepRap 的開放源碼計劃,外國一班有心人研發了一部立體打印機,放棄獨佔知識產權,把設計公諸於世,任由他人複製、採用和改良。「RepRap」代表「replicating rapid prototyper」,其部件全部可以立體打印(鐵柱、馬達、膠帶、螺絲等除外,但這些都是標準部件,十分容易買到),砌了第一部 RepRap 後,它可以不斷打印 RepRap 的部件,用來製造更多 RepRap,更多 RepRap 當然可以打印更多部件,製造更多更多 RepRap ……這是創辦人的原意。
香港有人砌 RepRap 嗎?我上網搜尋,找到 Chris Lau 一人,有點驚喜,也有點失望;驚喜的是香港竟然有人砌,失望的是香港竟然只有一人在砌(如有漏網,歡迎告知)。我約了 Chris,到他的工場參觀了一趟。
「嘩!三部都 run 緊喎。」我說。
「係呀,呢排趕好多貨畀大陸呀。」Chris 有三部運作的 RepRap,全在打印 RepRap 部件給內地的買家;用 RepRap 複製 RepRap,正合創辦人的原意。據 Chris 在淘寶網的銷售網頁,一部 RepRap 售 6550 元人民幣。
「你的第一部 RepRap 如何製造呢?」
「用 MakerBot 囉。」他拆開 MakerBot 的封袋。「呢部嘢去年4月左右買,連運費約9000多港元。」
「你當初砌 RepRap,純粹為興趣,還是有其他目的?」
「其實係 sense 到內地有需求,是工業上的需求。由於這些軟件和硬件全部源自外國,用英文的,內地人接觸比較困難,他們始終偏重中文軟件或中文書。」
「試過在香港推廣嗎?」
「問過學校,但冇乜反應囉,可能係老師太忙啩。香港人個個都咁忙。」
我認為每間中學都應該有部立體打印機,學生在課堂設計了一件東西,製成實物是多麼興奮的一件事。可惜,老師的忙碌剝奪了學生快樂學習的機會。
在家打印薄餅?
撇開售價不論,我認為立體打印的最大挑戰在於物料和噴嘴的配合。以 Chris 為例,每當更換物料,噴嘴的設定(如溫度)便要重新調較,設定至哪個數值最佳,試過才知,全靠經驗。換句話說,物料和噴嘴仍在 trial-and-error 的階段,離「標準化」尚遠,用家各有自己的一套,各自為政。試想,如果鐳射打印機每次換墨盒都要重新設定,甚或同一品牌也有不同的設定,這顯然難以大眾化。
立體打印發展下去,三四十年後世界會是怎麼模樣?這是一門有潛質改變世界的科技,其「終極願景」是把製造業搬番屋企。將來網上買東西,不必郵遞,下載打印便可以了,速遞公司豈不叫苦?貨物印得出,也就不需要工廠,大批工人失業,以維穩作首務的政權有何對策?任何實物都可以盜版,每個家庭都可以是「A 貨」工場,知識產權再添變數。叫外賣?不必了,網上點菜便可印幾塊薄餅。
印食物的想法,你可能覺得妙想天開,但實際上最近已經有人印過一塊餅。不是薄餅,是餅仔。何時印到薄餅?唯一說得準的是,未來誰也說不準。
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
末日頭條
羅啟鋭
假如佐治魯卡斯不是為了拍不完九集《星球大戰》而託詞避世;假如盧冠廷的音樂才華與預示能力同樣超凡入聖;假如活地亞倫小時候拒絕做功課是智者的童年的驚人表現而不是躲懶──
朋友們,我的意思是,假使真如他們所料,世界已快將走到盡頭,末日審判,在明年2012年,就要降臨人間,那麽,各位跟我有緣相遇於地球的讀者,按你們的猜想,香港的不同報紙、不同雜誌、不同媒體,在世紀末之年,會有些什麼樣的末日頭條呢?咱們不同的商戶、不同的機構、不同的大小人物,又會有些什麼末日宣言、呼籲與自白呢?
末日廣告與表白
以下,是我一些死到臨頭的猜想──
連卡佛:一折大減價 進入最後階段!
Joyce : Look devilishly heavenly this year!
屈臣氏:買貴咗,畀番你 永遠至低價保證。
7-11:梗有一間晌左近 天堂門口都有
網上行:系統暫時失靈,敬請稍候再試。
數碼通:全線收費特廉 約二十四個月送免費全宇宙IDD
修身堂:天國之門非常狹窄 修身及時
Sports Illustrated :Time Out!
《資本雜誌》:如何在審判中,尋獲最佳商機。
Golf :天國前,最後十八個洞。
《明報周刊》Book A: 末日Ball場獨家報道 上帝與魔鬼撞衫!
《明報周刊》Book B: 夜探天國 漫步諸神內心的世界
《明報周刊》Book C: 末日面膜的分析與選購貴價品未必好 應先考慮天國溫度與濕度
Rolling Stone :披頭四終於重組!
《信報》:恆生指數勁瀉 超級好友趁低吸納
《壹週刊》:St. Peter砵蘭街巧遇Lucifer 雙方扯衡馬 磨拳又擦掌
《電視周刊》:CCTVB新聞收視 創六十八點新高 傳聞外星人亦加入收看
《立法會會訊》:泛民主派堅持 為地球默哀 曾鈺成一怒休會 保皇黨拉隊離場
《明報》:末日晚霞前 知識分子的良心反思
陸離:致《明報》主編:是知識「份」子,不是知識「分」子。
石琪:公元最後一年 十部較佳港產片等等等等,諸如此類。
閒雜人等的宣言
可另一方面,在死蔭幽谷面前,香港特區的政、經、社、歌、影、藝,以至其他閒雜人等,又會有些什麼末日宣言、感觸與內心揭露呢?
以下,是我另一些死到臨頭的猜想──
中國發言人:所謂審判,完全是一小撮神的小動作,粗暴干涉了地球的內政,與人類的感情,注定不得人心!
董建華: 我早已清楚聽到了上帝的訴求,我一直好有信心。
曾蔭權: 市民千萬不要妄信一些二流天使的分析,我相信上帝同我一樣,會做好佢份工。
唐英年: 唉,競選特首,出師未捷。一直就有相士話我:生啱命、改壞名。
梁愛詩: 天國有權拒絕公開,不審判特區律政司司長的理由。
李國章: 前世今生永恆,我早說過「三三四」比「三四三」好!
一群家長: 進入天國,可有拔尖計劃?
何志平: 瞧,我當年替大家抽的下下簽,不是終於應驗了?
曾俊華: 必須打擊盜版─天國審判書尚未推出,網上竟已有BT下載!
何鴻燊: 我應該在哪位姨太太家中,度過人間的最後一夜呢?
司徒華: 六四尚未平反,華叔在天國等你!呼籲群眾帶備黃絲帶,綁在Pearly Gate前。
梁國雄: 普選上帝!還政於人!
胡應湘: 假如長毛上到天堂,我就即刻落地獄!(並同時申建「天堂──地獄」跨境大橋,預計五年內完工,過橋費視乎屆時天堂與地獄兩岸之通脹而定)
一群電盈散戶: 妖!臨尾都鬆唔到綁!
一群無殼蝸牛: 唉!天國列車都終於上到,都仲上唔到樓盤尾班車!
一群負資產業主:哎!都好喇,總算唔使再供!
許冠傑: 繼續微笑……
羅啓銳: 洪水快淹到了,我祖先羅亞,你究竟在哪裏?
假如佐治魯卡斯不是為了拍不完九集《星球大戰》而託詞避世;假如盧冠廷的音樂才華與預示能力同樣超凡入聖;假如活地亞倫小時候拒絕做功課是智者的童年的驚人表現而不是躲懶──
朋友們,我的意思是,假使真如他們所料,世界已快將走到盡頭,末日審判,在明年2012年,就要降臨人間,那麽,各位跟我有緣相遇於地球的讀者,按你們的猜想,香港的不同報紙、不同雜誌、不同媒體,在世紀末之年,會有些什麼樣的末日頭條呢?咱們不同的商戶、不同的機構、不同的大小人物,又會有些什麼末日宣言、呼籲與自白呢?
末日廣告與表白
以下,是我一些死到臨頭的猜想──
連卡佛:一折大減價 進入最後階段!
Joyce : Look devilishly heavenly this year!
屈臣氏:買貴咗,畀番你 永遠至低價保證。
7-11:梗有一間晌左近 天堂門口都有
網上行:系統暫時失靈,敬請稍候再試。
數碼通:全線收費特廉 約二十四個月送免費全宇宙IDD
修身堂:天國之門非常狹窄 修身及時
Sports Illustrated :Time Out!
《資本雜誌》:如何在審判中,尋獲最佳商機。
Golf :天國前,最後十八個洞。
《明報周刊》Book A: 末日Ball場獨家報道 上帝與魔鬼撞衫!
《明報周刊》Book B: 夜探天國 漫步諸神內心的世界
《明報周刊》Book C: 末日面膜的分析與選購貴價品未必好 應先考慮天國溫度與濕度
Rolling Stone :披頭四終於重組!
《信報》:恆生指數勁瀉 超級好友趁低吸納
《壹週刊》:St. Peter砵蘭街巧遇Lucifer 雙方扯衡馬 磨拳又擦掌
《電視周刊》:CCTVB新聞收視 創六十八點新高 傳聞外星人亦加入收看
《立法會會訊》:泛民主派堅持 為地球默哀 曾鈺成一怒休會 保皇黨拉隊離場
《明報》:末日晚霞前 知識分子的良心反思
陸離:致《明報》主編:是知識「份」子,不是知識「分」子。
石琪:公元最後一年 十部較佳港產片等等等等,諸如此類。
閒雜人等的宣言
可另一方面,在死蔭幽谷面前,香港特區的政、經、社、歌、影、藝,以至其他閒雜人等,又會有些什麼末日宣言、感觸與內心揭露呢?
以下,是我另一些死到臨頭的猜想──
中國發言人:所謂審判,完全是一小撮神的小動作,粗暴干涉了地球的內政,與人類的感情,注定不得人心!
董建華: 我早已清楚聽到了上帝的訴求,我一直好有信心。
曾蔭權: 市民千萬不要妄信一些二流天使的分析,我相信上帝同我一樣,會做好佢份工。
唐英年: 唉,競選特首,出師未捷。一直就有相士話我:生啱命、改壞名。
梁愛詩: 天國有權拒絕公開,不審判特區律政司司長的理由。
李國章: 前世今生永恆,我早說過「三三四」比「三四三」好!
一群家長: 進入天國,可有拔尖計劃?
何志平: 瞧,我當年替大家抽的下下簽,不是終於應驗了?
曾俊華: 必須打擊盜版─天國審判書尚未推出,網上竟已有BT下載!
何鴻燊: 我應該在哪位姨太太家中,度過人間的最後一夜呢?
司徒華: 六四尚未平反,華叔在天國等你!呼籲群眾帶備黃絲帶,綁在Pearly Gate前。
梁國雄: 普選上帝!還政於人!
胡應湘: 假如長毛上到天堂,我就即刻落地獄!(並同時申建「天堂──地獄」跨境大橋,預計五年內完工,過橋費視乎屆時天堂與地獄兩岸之通脹而定)
一群電盈散戶: 妖!臨尾都鬆唔到綁!
一群無殼蝸牛: 唉!天國列車都終於上到,都仲上唔到樓盤尾班車!
一群負資產業主:哎!都好喇,總算唔使再供!
許冠傑: 繼續微笑……
羅啓銳: 洪水快淹到了,我祖先羅亞,你究竟在哪裏?
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當steve遇上steve
喬布斯曾說,加州是成長的好地方,但原因不在於氣候、景觀、學校、近在咫尺的海灘與山巒,或者加州其他讓人迷戀的特質。喬布斯認為,家鄉矽谷(Silicon Valley)最神奇的地方是:到處都是工程師。
擁有共同興趣的夥伴
喬布斯擁有「幸運」的童年,因為他可以盡情發揮他對電子器材的熱情,研究運作原理,嘗試改進功能。喬布斯也找到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比他年長五歲的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就是其中一位。喬布斯還在庫帕提諾(Cupertino)的家園中學(Homestead High School)讀書時,沃茲尼克已經上大學,他也是家園中學畢業的校友。兩人住的地方相距約1.6公里,由一位共同的朋友介紹認識。
沃茲尼克說:「喬布斯和我一見如故。我還記得和他坐在行人路上大半天,東拉西扯,大部分是談我們玩過的惡作劇,還有做過哪些電子學設計——我們不但名字都叫史提夫,而且還有很多共同點。我們聊電子學、聊喜歡的音樂、分享彼此的故事。」
喬布斯和沃茲尼克的惺惺相惜,遠超過電子學和惡作劇的共同興趣。追根究底,他們的友誼建基在兩人都希望將興趣化為工作。沃茲尼克說:「我做設計工作可以不收一毛錢,心甘情願,因為我熱愛這個工作。讀大學時,我經常幫別人打文件,有時候打到凌晨4時,而且免費服務,因為我酷愛打字。當你將興趣化為工作,你不會顧慮金錢問題。」
如果你三生有幸,有機會和喬布斯對話,請教他成功的創業家具備哪些條件,你想喬布斯會如何回答?1995年,喬布斯在Smithsonian Oral & Video Histories的專訪中,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建議你可以先找一份餐廳侍應之類的簡單工作,直到你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為止,因為這需要下很大的工夫。我相信創業的成功或失敗,有一半取決於毅力。毅力談何容易,你必須全力以赴。創業過程中難免遇到艱難的時刻,大部分人都會半途而廢。
「我想也不能責怪他們,畢竟過程非常辛苦,會讓人心力交瘁。你必須充滿熱誠,才能夠脫穎而出,否則你終究會放棄。
「你必須針對一個構想、一個問題,或者一個有待修正的錯誤,來發揮你的熱誠,才能夠囤積充分的毅力。如果你做得到,我想這場戰役你已經贏了一半。」
喬布斯說他是一個幸運兒,因為他很早就發現自己的興趣。然而到了三十歲那年,他卻失去工作。當時蘋果的CEO斯庫利(John Sculley)是喬布斯從百事公司(Pepsi)挖角過來的,喬布斯激勵他的話膾炙人口:「你希望自己的下輩子繼續買『糖水』,還是要嘗試改變世界?」
後來蘋果發生權力鬥爭,斯庫利說服董事會,在1985年5月罷免喬布斯。喬布斯在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中回憶當時心情:「我的生命失去焦點,打擊非常沉重。」他覺得自己一敗塗地,遭到羞辱,但是也逐漸體悟到:他的興趣並沒有消失。他也許受到排擠,但是仍然熱愛自己的工作。因此他重新出發,進入一生最具創造力的時期,推出好幾項重要的創新意念,包括一家在娛樂業界掀起革命的公司:Pixar。
喬布斯在2005年的史丹福演講中,對一群滿懷希望的畢業生,總結他這段創造力勃發的時期:
不要停下腳步
「我相信,當時唯一能夠讓我繼續前進的動力,就是我熱愛自己的工作。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熱愛什麼,對工作、感情都是如此。工作佔了人生大部分時間,想要得到真正的滿足感,你必須從事你心目中認為最了不起的工作;想要從事最了不起的工作,你必須熱愛這項工作。如果你還沒有發現自己的熱愛,請你繼續追尋,不要停下腳步。一旦發現熱愛的事物,你會了然於心。而且就像美好的愛情一樣,這種感覺會漸入佳境。所以,只要你還沒發現,就要繼續追尋,不要停下腳步。」
喬布斯的蘋果創意.之五
本文摘錄自The Innovation Secrets of Steve Jobs,中文版由天窗出版社出版。
擁有共同興趣的夥伴
喬布斯擁有「幸運」的童年,因為他可以盡情發揮他對電子器材的熱情,研究運作原理,嘗試改進功能。喬布斯也找到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比他年長五歲的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就是其中一位。喬布斯還在庫帕提諾(Cupertino)的家園中學(Homestead High School)讀書時,沃茲尼克已經上大學,他也是家園中學畢業的校友。兩人住的地方相距約1.6公里,由一位共同的朋友介紹認識。
沃茲尼克說:「喬布斯和我一見如故。我還記得和他坐在行人路上大半天,東拉西扯,大部分是談我們玩過的惡作劇,還有做過哪些電子學設計——我們不但名字都叫史提夫,而且還有很多共同點。我們聊電子學、聊喜歡的音樂、分享彼此的故事。」
喬布斯和沃茲尼克的惺惺相惜,遠超過電子學和惡作劇的共同興趣。追根究底,他們的友誼建基在兩人都希望將興趣化為工作。沃茲尼克說:「我做設計工作可以不收一毛錢,心甘情願,因為我熱愛這個工作。讀大學時,我經常幫別人打文件,有時候打到凌晨4時,而且免費服務,因為我酷愛打字。當你將興趣化為工作,你不會顧慮金錢問題。」
如果你三生有幸,有機會和喬布斯對話,請教他成功的創業家具備哪些條件,你想喬布斯會如何回答?1995年,喬布斯在Smithsonian Oral & Video Histories的專訪中,回答了這個問題:
「我建議你可以先找一份餐廳侍應之類的簡單工作,直到你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為止,因為這需要下很大的工夫。我相信創業的成功或失敗,有一半取決於毅力。毅力談何容易,你必須全力以赴。創業過程中難免遇到艱難的時刻,大部分人都會半途而廢。
「我想也不能責怪他們,畢竟過程非常辛苦,會讓人心力交瘁。你必須充滿熱誠,才能夠脫穎而出,否則你終究會放棄。
「你必須針對一個構想、一個問題,或者一個有待修正的錯誤,來發揮你的熱誠,才能夠囤積充分的毅力。如果你做得到,我想這場戰役你已經贏了一半。」
喬布斯說他是一個幸運兒,因為他很早就發現自己的興趣。然而到了三十歲那年,他卻失去工作。當時蘋果的CEO斯庫利(John Sculley)是喬布斯從百事公司(Pepsi)挖角過來的,喬布斯激勵他的話膾炙人口:「你希望自己的下輩子繼續買『糖水』,還是要嘗試改變世界?」
後來蘋果發生權力鬥爭,斯庫利說服董事會,在1985年5月罷免喬布斯。喬布斯在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中回憶當時心情:「我的生命失去焦點,打擊非常沉重。」他覺得自己一敗塗地,遭到羞辱,但是也逐漸體悟到:他的興趣並沒有消失。他也許受到排擠,但是仍然熱愛自己的工作。因此他重新出發,進入一生最具創造力的時期,推出好幾項重要的創新意念,包括一家在娛樂業界掀起革命的公司:Pixar。
喬布斯在2005年的史丹福演講中,對一群滿懷希望的畢業生,總結他這段創造力勃發的時期:
不要停下腳步
「我相信,當時唯一能夠讓我繼續前進的動力,就是我熱愛自己的工作。你一定要知道自己熱愛什麼,對工作、感情都是如此。工作佔了人生大部分時間,想要得到真正的滿足感,你必須從事你心目中認為最了不起的工作;想要從事最了不起的工作,你必須熱愛這項工作。如果你還沒有發現自己的熱愛,請你繼續追尋,不要停下腳步。一旦發現熱愛的事物,你會了然於心。而且就像美好的愛情一樣,這種感覺會漸入佳境。所以,只要你還沒發現,就要繼續追尋,不要停下腳步。」
喬布斯的蘋果創意.之五
本文摘錄自The Innovation Secrets of Steve Jobs,中文版由天窗出版社出版。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品牌即是關係 英國品牌鬼才和鞋履設計師「談心」記
這些年頭,大大小小的公司都說要搞品牌,看到有些「老牌」公司甚至用上一大筆錢,聘請了「顧問公司」,為公司轉一個新標誌,又用上新口號,再大搞宣傳活動,以為這樣做就可以令一些漸被時代淘汰的公司「重生」,再振雄風。但活動過後,公司的業績沒有起色,印象也沒有被改變,也就是說,錢是白花了,人是白幹了。
英國文化協會最近邀請了英國品牌創造大師BJ Cunningham及名設計師Georgina Goodman夫婦來港出席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行的《智慧課室》講座,邀請他們當然並非大談夫妻相處之道,因為前者是品牌鬼才,後者則是著名鞋履設計師。他們的品牌故事,其實不只有關品牌,而是從愛出發,從人入手,所以才令人嘖嘖稱奇,聽眾不只開腦,而且更開了心。
夫婦檔來說談品牌傳奇
說起BJ Cunningham,很多人知道他創立極具爭議的「死亡香煙」品牌,大膽地以揭露吸煙危害健康作為推銷主題,創造「銷售真相」理念;其品牌推廣公司曾與不同的國際企業合作但當然最叫人「着迷」的,就是他為妻子打造Georgina Goodman名貴皮鞋及配飾品牌。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畢業的設計師Georgina Goodman曾兩度獲英國時裝協會選為《年度設計師》,首次開業已能躋身倫敦一流品牌集中地梅菲爾區(Mayfair)開辦旗艦店,被公認為新興的世界頂級奢侈品牌,並被鞋履大師Manolo Blahnik 指她是「鞋類時尚的未來」。
看他們二人談笑風生,從各自如何踏上品牌及鞋履設計之路,到剖析在新時代品牌建立的方法,又從自己成功的傳奇,到台下出席人士的分享,都可以令人明白建立及發展品牌,其實就好像做人樣——你一定要清楚明白自己的目標,堅持自己的信念,做自己想做的,而最重要的,就是愛其他人就如像愛你自己一樣。
這豈非如同做人一樣!
原來是一個愛的故事
Georgina Goodman其實早年在i-D、Elle等時尚雜誌社工作時,已意識到自己最想做的事就是創作,有一天,她出神地看着眼前的美麗鞋子,就決定去做設計師。她於是選擇再深造,在倫敦科德韋納設計學院(現屬倫敦藝術大學)獲得學士學位之後,又在2001年到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攻讀女裝和鞋類專業碩士學位。
畢業後,Georgina Goodman和丈夫BJ Cunningham隨即創立了Georgina Goodman同名的品牌,下一年便在頂級品牌雲集的倫敦菲爾地區開設了第一家旗艦店。到了現在,她不僅專注於開發一系列設計風格獨特的產品,在丈夫的幫助下開始品牌的整合營銷,批發、零售以及設計諮詢等新業務的發展。
她不時都說:「很多謝他的支持。」原來一個品牌的故事,也可以如此羅曼蒂克。
原來,每雙Georgina Goodman牌子的鞋底都會印有「Made in Love」的字句。據Georgina Goodman及BJ Cunningham的解釋,這是他們的主意,因為有愛,才能夠作出真摯誠懇的承諾,而承諾就正正是品牌的核心,而且一切都跟愛有關。
其實在接受傳媒訪問時,BJ Cunningham邊解釋時,邊叫Georgina Goodman拿一些「東西」出來,她舉起腳上的一對鞋子,給大家看清楚鞋底真的印有「Made in Love」。他們簡直用愛的行動,來表現其愛的承諾。
與客人的長期關係
說BJ Cunningham是鬼才,因為他對於品牌的發展,有自己的一套。「品牌概念在近年愈來愈受到重視,無論是大企業,或是中小型公司,都明白到品牌的力量及重要性。但大家要明白,品牌不再是awareness(知名度),而是involvement(投入度)。」
品牌不僅是商標、公司名稱、口號,也不單純是產品或服務。品牌所涵蓋的領域還包括了商譽、產品、企業文化,以及公司整體營運的管理,所以品牌應該是一間公司的總體競爭力,但一般人常將其收窄為產品或服務,又或是一種抽象化的形象。
BJ Cunningham指品牌是一種關係——人們從品牌的經驗因素上辨別一個品牌的心理因素,經驗因素通常由品牌的使用經驗構成,心理因素則由品牌的形象,即由與產品或服務相關聯的一切信息和預期所創建的符號性的標識。
「你要令人們忠於(stick to)你的公司,就要令他們感到你的公司和他們有關係—你要明白自己的對象,以及你自己想得到什麼,那樣你才可以許下承諾,之後你要堅持完成你的承諾,而且要一直做下去。」
Georgina Goodman也以她設計的鞋為例子說明。「我也覺得聯繫很重要,我的鞋也是這樣,女人愛鞋,因為它令她們美麗之外,也是她們站在地上的物件,也即是令她們和地上有關係的一點,所有東西都是跟關係有關。」
品牌不只是要帶出你的公司做什麼生意,提供什麼產品或服務,而是你究竟和顧客有什麼關係,關係愈大愈密切,顧客愈忠於你。
可遇不可求的成功拍檔
在講座完結前,有不少學生,以及在職人士,包括設計師及公司CEO,都搶着問BJ Cunningham及Georgina Goodman如何推出自己品牌、如何在經濟不景時突圍而出、如何向朋友推銷產品等,可看出原來有不少有心人,都想在競爭劇烈的商場中以創意佔一席位。
總括而言,BJ Cunningham給創業人士有三個建議:不要害怕失敗;將「產品」(product)和「生意」(business)分開;做真實的自己,始終如一。 Georgina Goodman則道,她很明白很多人都想推出自己的品牌,但除了創意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而她很幸運有BJ Cunningham的支持及協助,所以他們的品牌才這麼成功。
而Georgina Goodman就說她成功,可說是因為不停工作,不停旅遊,不停認識新朋友,而且她很容易和不同的東西感到有「聯繫」,所以創作靈感不停湧現。
BJ Cunningham更說了一個小故事:「當Georgina設計時,就會開始進入『狀態』,在她眼中,石頭不是石頭,小狗不是小狗,全都和鞋的設計有關,因為她漫步河灘時踩到石頭,最後就會變成鞋底的鵝卵石花紋圖案。」
在現實中,可能有很多有創意的人,但能憑着創意而成功的人,卻只會有少數,能以創意建立成功的品牌的人就更少,所以英國品牌鬼才和鞋履設計師這對夫妻檔的成功故事,才叫人這麼又羨慕又妒忌。
曾家輝
英國文化協會最近邀請了英國品牌創造大師BJ Cunningham及名設計師Georgina Goodman夫婦來港出席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行的《智慧課室》講座,邀請他們當然並非大談夫妻相處之道,因為前者是品牌鬼才,後者則是著名鞋履設計師。他們的品牌故事,其實不只有關品牌,而是從愛出發,從人入手,所以才令人嘖嘖稱奇,聽眾不只開腦,而且更開了心。
夫婦檔來說談品牌傳奇
說起BJ Cunningham,很多人知道他創立極具爭議的「死亡香煙」品牌,大膽地以揭露吸煙危害健康作為推銷主題,創造「銷售真相」理念;其品牌推廣公司曾與不同的國際企業合作但當然最叫人「着迷」的,就是他為妻子打造Georgina Goodman名貴皮鞋及配飾品牌。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畢業的設計師Georgina Goodman曾兩度獲英國時裝協會選為《年度設計師》,首次開業已能躋身倫敦一流品牌集中地梅菲爾區(Mayfair)開辦旗艦店,被公認為新興的世界頂級奢侈品牌,並被鞋履大師Manolo Blahnik 指她是「鞋類時尚的未來」。
看他們二人談笑風生,從各自如何踏上品牌及鞋履設計之路,到剖析在新時代品牌建立的方法,又從自己成功的傳奇,到台下出席人士的分享,都可以令人明白建立及發展品牌,其實就好像做人樣——你一定要清楚明白自己的目標,堅持自己的信念,做自己想做的,而最重要的,就是愛其他人就如像愛你自己一樣。
這豈非如同做人一樣!
原來是一個愛的故事
Georgina Goodman其實早年在i-D、Elle等時尚雜誌社工作時,已意識到自己最想做的事就是創作,有一天,她出神地看着眼前的美麗鞋子,就決定去做設計師。她於是選擇再深造,在倫敦科德韋納設計學院(現屬倫敦藝術大學)獲得學士學位之後,又在2001年到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攻讀女裝和鞋類專業碩士學位。
畢業後,Georgina Goodman和丈夫BJ Cunningham隨即創立了Georgina Goodman同名的品牌,下一年便在頂級品牌雲集的倫敦菲爾地區開設了第一家旗艦店。到了現在,她不僅專注於開發一系列設計風格獨特的產品,在丈夫的幫助下開始品牌的整合營銷,批發、零售以及設計諮詢等新業務的發展。
她不時都說:「很多謝他的支持。」原來一個品牌的故事,也可以如此羅曼蒂克。
原來,每雙Georgina Goodman牌子的鞋底都會印有「Made in Love」的字句。據Georgina Goodman及BJ Cunningham的解釋,這是他們的主意,因為有愛,才能夠作出真摯誠懇的承諾,而承諾就正正是品牌的核心,而且一切都跟愛有關。
其實在接受傳媒訪問時,BJ Cunningham邊解釋時,邊叫Georgina Goodman拿一些「東西」出來,她舉起腳上的一對鞋子,給大家看清楚鞋底真的印有「Made in Love」。他們簡直用愛的行動,來表現其愛的承諾。
與客人的長期關係
說BJ Cunningham是鬼才,因為他對於品牌的發展,有自己的一套。「品牌概念在近年愈來愈受到重視,無論是大企業,或是中小型公司,都明白到品牌的力量及重要性。但大家要明白,品牌不再是awareness(知名度),而是involvement(投入度)。」
品牌不僅是商標、公司名稱、口號,也不單純是產品或服務。品牌所涵蓋的領域還包括了商譽、產品、企業文化,以及公司整體營運的管理,所以品牌應該是一間公司的總體競爭力,但一般人常將其收窄為產品或服務,又或是一種抽象化的形象。
BJ Cunningham指品牌是一種關係——人們從品牌的經驗因素上辨別一個品牌的心理因素,經驗因素通常由品牌的使用經驗構成,心理因素則由品牌的形象,即由與產品或服務相關聯的一切信息和預期所創建的符號性的標識。
「你要令人們忠於(stick to)你的公司,就要令他們感到你的公司和他們有關係—你要明白自己的對象,以及你自己想得到什麼,那樣你才可以許下承諾,之後你要堅持完成你的承諾,而且要一直做下去。」
Georgina Goodman也以她設計的鞋為例子說明。「我也覺得聯繫很重要,我的鞋也是這樣,女人愛鞋,因為它令她們美麗之外,也是她們站在地上的物件,也即是令她們和地上有關係的一點,所有東西都是跟關係有關。」
品牌不只是要帶出你的公司做什麼生意,提供什麼產品或服務,而是你究竟和顧客有什麼關係,關係愈大愈密切,顧客愈忠於你。
可遇不可求的成功拍檔
在講座完結前,有不少學生,以及在職人士,包括設計師及公司CEO,都搶着問BJ Cunningham及Georgina Goodman如何推出自己品牌、如何在經濟不景時突圍而出、如何向朋友推銷產品等,可看出原來有不少有心人,都想在競爭劇烈的商場中以創意佔一席位。
總括而言,BJ Cunningham給創業人士有三個建議:不要害怕失敗;將「產品」(product)和「生意」(business)分開;做真實的自己,始終如一。 Georgina Goodman則道,她很明白很多人都想推出自己的品牌,但除了創意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而她很幸運有BJ Cunningham的支持及協助,所以他們的品牌才這麼成功。
而Georgina Goodman就說她成功,可說是因為不停工作,不停旅遊,不停認識新朋友,而且她很容易和不同的東西感到有「聯繫」,所以創作靈感不停湧現。
BJ Cunningham更說了一個小故事:「當Georgina設計時,就會開始進入『狀態』,在她眼中,石頭不是石頭,小狗不是小狗,全都和鞋的設計有關,因為她漫步河灘時踩到石頭,最後就會變成鞋底的鵝卵石花紋圖案。」
在現實中,可能有很多有創意的人,但能憑着創意而成功的人,卻只會有少數,能以創意建立成功的品牌的人就更少,所以英國品牌鬼才和鞋履設計師這對夫妻檔的成功故事,才叫人這麼又羨慕又妒忌。
曾家輝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Campana兩兄弟 - 巴西設計師

我問兩兄弟可以環保概念設計師形容他們嗎?他們說,「這只是我們其中一種態度,我們的風格更是充滿感情的,手法具社會性的,甚至有時包含政治意味的。例如我們的Mulidao Chair便是和聖保羅東北當地的布公仔師傅合作的,讓他們的社區也可以參與製作,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還有最近開始和我們城裡的監獄合作,讓獄犯參與生產工作。Social Ecology可能是比較適合我們的形容詞。」
無論是生活設計調查員或社企設計師,Campana兩兄弟都可以說是近年已成國際生活設計潮流先鋒的巴西的表表者,宣揚充滿環保意識的慢設計風格。兄弟設計組由兄長Humberto和弟弟Fernando組成,Humberto于1953年巴西聖保羅近郊小鎮Brotas出生,讀法律的他卻跑去搞設計,和較他年輕8歲讀建築的弟弟于1983年正式以設計二人組姿態示人。接近30年的設計讓他們不單成為巴西最出名的設計師,也是國際有數的設計組合,原因只有一個,便是他們對設計擁有的遠見,不甘受傳統限制,更早早便以循環生態設計作為他們的設計哲學。
我最喜歡他們的設計有兩款。首先便是Favela Chair,可以說是最早以循環再用概念設計的家具,早於1991年便已登場,其靈感只要你明白Favela一詞的意思便知道,是貧民窟,原來他們是從聖保羅的貧民窟木板屋建築汲取靈感,把一些如超級市場棄置的木箱木塊組合而成一張椅子!概念有點瘋狂,但想深一層卻很有意義,是對日常生活一些不起眼的物料或東西的重視和反思,挑戰大家對循環再用觀念的可能性,在踏入上世紀90年代的當兒發表,可以說是預告了地球有病的先知式設計。
另一款相信是他們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設計,便是2002年面世的Mulidao Chair和兩年後同一概念的Banquette Chair,前者以巴西東北部族的傳統布公仔作為材料,把很多個放在一起便成為一張很舒服的布椅子了。後者概念一樣,但以較常見的動物布公仔做材料,這些椅子就算不用坐,它們本身已經是一種藝術品。
其實說Campana兄弟是家品設計師(除家具外他們還設計燈飾和花瓶蠟燭台等等家品),不如說他們是工業設計師,因為他們設計的思路大多先從物料出發,探索一些已經存在的物料的可能性,而不會為了設計而設計,為了生產而生產全新的物料去滿足他們設計的製作需要。
而透過賦予這些物料(很多都是已棄置的垃圾!)的第二生命的過程,啟發大家對我們的生活對社會對環境的思考,在這一方面看,Campana兄弟在做的又不單設計,而是藝術行為了,難怪近年是見到他們更多的給不同畫廊和博物館做的unique piece藝術作品,在自家巴西的工作室以傳統人手工藝生產。他們亦會說,自己是雕塑家多過設計師。
就像他們最新的作品之一,便是和Venini水晶燈飾廠合作的Fragments Wall Lamp燈飾作品,便是把一些Venini工廠內已打破了的水晶燈飾碎片(很多都是名師設計的作品!)收集重新裝嵌而成,廢物利用再用,以雕塑的形式演繹。得出來的效果,是對色彩的詠歎!留意一點是,這燈飾就算不用開著電源,它本身已經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品,讓我們領略到,原來創作靈感真的到處都有,都在我們身邊,能否發掘出來,只看我們能否跳出框框。
所以Fernando更舉了法國總統戴高樂曾經說的話做例子,「巴西從來不是一個嚴肅文化的國家。」他十分贊同,並說如果可以的話,他願意做長不大的Peter Pan,永遠不會老化,可以超現實的角度看東西。不要conform,要transform!
我問那麼有沒有巴西設計風格這回事?他說,「如果有的話,那必然是充滿情感的,非理性的,有機的,流線形的,液化流動的,而且是不怕出錯,勇於從錯誤中學習的。巴西設計就是勇於犯錯!」
訪問結束後我問兩兄弟這次來港,除了出席Louis Vuitton替他們舉辦的作品展覽會開幕外,還有什麼節目?他們不約而同的問我香港的街市都在哪裡?他們很想去看看,因為街市是最能看到本土特色的地方,所以他們到每一個城市都會尋找當地市集,而非到千篇一律的商場逛!
我突然感覺到他們就像兩隻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小鳥,不斷到處飛到處觀察,隨時down to earth出擊,進行創作。所謂巴西設計,其實就是從生活而來,往生活裡去。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Matthew Hilton 實用家品論
設計這回事,很多時沒什麼框架可言,設計師大可發揮小宇宙,把畫畫得天花龍鳳,甚至來個東變西、西變東。但說到家品設計,就似乎不得不踏實點,加入實用性的考慮。「用途,是設計一件家品的起點——設計理應跟隨本身的特殊用途。」曾獲得時尚品牌Paul Smith及Koji Tatsuno的Cultureshock青睞的英國家品設計師Matthew Hilton說。設計很多時候都需要妥協,但他認為這沒有什麼負面的意思。「若然產品的設計與用途不符,我寧可重新設計,因為沒用的家品,有再好的設計都無意義。」
為創意忘卻教育
Hilton的家品,由起草稿到選木材再到把產品定價賣出市場,每個步驟他都一手一腳參與其中。「每次設計,開始起草稿前,我會先想想這張梳化或咖啡枱究竟有何用途。然後再交由工場負責製造及生產,這也是設計過程之一,因為設計應是包括產品的用途、外貌、生產和定價。」Hilton娓娓道來他一向信奉的實用設計哲學。貴為英國最具名聲的設計師之一,他連公關工作亦不願假手於人,凡事親力親為。「我回公司第一件事不是設計,而是檢查電郵,回覆各界問題。」可見他也是個有生意頭腦、熟諳營商之道的生意人。
除了從音樂、舞蹈、攝影等文化獲取靈感,Hilton亦會透過閒時的家庭樂想出更多新穎念頭,如觀察兒子畫畫。「小朋友都很有創意的,我會鼓勵兒子不按常理畫畫,例如房子的外形不一定是我們眼見的模樣。教育某程度上限制了我們的創意思維,所以有時我們是需要忘記的。」Hilton設計的I-Beam Side Table亦再次說明家品不止單一用途,其「工」字形設計及輕巧體積,可當作椅子或桌子使用。
喜歡「變老」材質
2003 年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的全球最具產業指標性消費用品展Ambiente中,Hilton憑藉重新包裝的廉價膠椅奪得Design Plus Frankfurt設計大獎。以為他喜歡塑膠材質,原來非也。「我喜歡會『變老』的材質,如銅、鐵及木材,它們愈老愈有味道;這就如皮鞋一樣,數年後你都會替它潤色磨光,且繼續小心翼翼地使用。然而,塑膠本身就是不會老的材質,它只會變舊。」事實上,Hilton對木材才是情有獨鍾,大多的家品設計均用上原木材料。「木,本身就是容易被刮花而留下痕的。初時你或會覺得這很醜陋,但慢慢你就會覺得它很有味道了。至於沒用的東西,就理應丟掉,免得阻塞空間吧。」Hilton貫徹他一貫的實用理論。
為創意忘卻教育
Hilton的家品,由起草稿到選木材再到把產品定價賣出市場,每個步驟他都一手一腳參與其中。「每次設計,開始起草稿前,我會先想想這張梳化或咖啡枱究竟有何用途。然後再交由工場負責製造及生產,這也是設計過程之一,因為設計應是包括產品的用途、外貌、生產和定價。」Hilton娓娓道來他一向信奉的實用設計哲學。貴為英國最具名聲的設計師之一,他連公關工作亦不願假手於人,凡事親力親為。「我回公司第一件事不是設計,而是檢查電郵,回覆各界問題。」可見他也是個有生意頭腦、熟諳營商之道的生意人。
除了從音樂、舞蹈、攝影等文化獲取靈感,Hilton亦會透過閒時的家庭樂想出更多新穎念頭,如觀察兒子畫畫。「小朋友都很有創意的,我會鼓勵兒子不按常理畫畫,例如房子的外形不一定是我們眼見的模樣。教育某程度上限制了我們的創意思維,所以有時我們是需要忘記的。」Hilton設計的I-Beam Side Table亦再次說明家品不止單一用途,其「工」字形設計及輕巧體積,可當作椅子或桌子使用。
喜歡「變老」材質
2003 年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辦的全球最具產業指標性消費用品展Ambiente中,Hilton憑藉重新包裝的廉價膠椅奪得Design Plus Frankfurt設計大獎。以為他喜歡塑膠材質,原來非也。「我喜歡會『變老』的材質,如銅、鐵及木材,它們愈老愈有味道;這就如皮鞋一樣,數年後你都會替它潤色磨光,且繼續小心翼翼地使用。然而,塑膠本身就是不會老的材質,它只會變舊。」事實上,Hilton對木材才是情有獨鍾,大多的家品設計均用上原木材料。「木,本身就是容易被刮花而留下痕的。初時你或會覺得這很醜陋,但慢慢你就會覺得它很有味道了。至於沒用的東西,就理應丟掉,免得阻塞空間吧。」Hilton貫徹他一貫的實用理論。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