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300呎蝸居變2000呎大宅











全球首創「箱宅」概念

300多方呎的家居,可以怎樣善用空間?一般設計師不是拆牆變成開放式單位,就是加建地台增加收納雜物的空間,但原來還有第三個超乎想像的「箱宅」概念,可以由300呎單位變成千呎大宅,當中同時擁有客廳、睡房、書房、廚房,神奇至極。

所謂的「箱宅」,俗稱變形蝸居,簡單一點形容就是把圖書館的攪動式書櫃概念融入家居,廚房、書房、客廳收藏入櫃,一經拉動間格櫃,隨即功能大變身。

發明「箱宅」概念的是張智強(Gary),他的「神奇發明」一出,震驚國際室內設計界,還吸引老外電視台追訪。

香港地小人多的形象已經世界聞名,小市民的家居只是幾百呎的空間,卻要住進一家多人,生活環境極之擠迫。雖然港人難以改變活在蝸居的寫照,但改變不了居住的面積,不一定活得不夠舒適,同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Gary,兒時住在300方呎的單位,而單位則容納了七人,同是香港升斗小市民的住屋縮影,而從童年的住居條件中,他卻悟得大智慧來,以香港精神發輝無限創意,將有限的空間發揮得最大。

蝸居一應俱全

位於香港東區一個四十年樓齡的「變形蝸居」,實用面積約344呎,但家居卻一應俱全,浴室、睡床、電視櫃、書枱、洗衣機、衣櫃、廚房俱備,不過與一般家居不同的是,單位設計成百寳箱一樣,所謂房間間隔,即是活動大櫃,櫃內收納和藏有家具,透過推動活動櫃的變化,組合出不同功能的房間,原理就如圖書館的攪動式書架,通過裝上輪子可以自由組合空間。

如把客廳的組合大櫃拉出,除了有電視,還有梳化床,變身成為不折不扣的客廳。當想室內空間變作廚房時,可以收起客廳組合櫃,改為拉出廚房組合,當中長枱拉下來後,可變吧枱或工作間。

拉動機關變形

另一組機關內,隱藏着書桌,可變成書房,至於對面多組機關則有CD架、衣櫃、大浴缸,當不用浴缸時可鋪上備用床以作休息,另外這一組機關設有洗衣機,不用時可把它隱藏,令全屋更乾淨利落。全屋唯一不能收納的,只有Spa房及洗手間。總括而言,若要計算空間變化數目,這個單位可變出二十四種不同空間。

「對於這間屋我有兩個目標想挑戰,一是在有限空間作出最大變化;二是每樣裝備都可以比別人大,享受可比一千呎的家居。例如:豪宅的浴室狹小不能轉身,但我屋內的Spa房、淋浴地方就有1,290毫米X1,290毫米的空間,我還可以在這裏踱步呢。」

作品蜚聲國際

這間344方呎的單位,令Gary獲得不少掌聲,除了被外國傳媒追訪拍攝特輯,他更入選Taschen出版社書刊40 Architects Under 40的世界當代建築師。對此Gary說︰「我不能說建築是我的興趣,說實際些,建築是用來解決我生活上的問題,小時候一家六口及一名女住客居住,還記得一次女住客如廁後把廁所弄得臭氣沖天,狹小的屋瀰漫臭氣,久久不散,我們三兄妹基於尊重沒有與房客爭吵,那種臭味現在還記得,雖然當時沒有與她閙不和,但卻換來一顆忍耐的心,以及對建築設計的反思。這也是求生術的一種,因為自小要面對狹窄的處境,也有實際需要解決面前的問題。」

直至現時他在設計上也有一套有效地運用資源的原則──4C。當中包括Co-existing、Connection、 Choice及Change,Co-existing就是在高密度的空間,人與地、人與人之間的共存;Connection則是空間與空間之緊密連繫,感覺一致性;Choice指同一地方並非每日都一樣,生活是可以選擇的,不搬屋都可以改變居住環境;而Change則是空間上的變化,如300方呎卻有二十四種變化。

現時,他除了處理不同客戶的項目外,也不停到世界各地考察研究,被邀請出席講座論壇等,一年只有一半時間在香港,他自言一半時間是住酒店。「隨着全球一體化人的流動性很強,這些『都市遊牧民族』對酒店的需求性很大,所以我最近正研究這些『臨時居所』,使這批『都市遊牧民族』盡快適應新環境,有如回到家的感覺,我認為人與環境的配合是很重要的元素。」

撰文:姜紀茹

圖片:EDGE Design Institute Lt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