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的Red Hook社区的一个老厂房里,一行6人以“自由”为名,却执拗地局限在一个城市、一种材料、一种自信……
他们就是Uhuru(自由),一个小型家具设计与加工、专注可持续性的设计与创新的工作室。Uhuru的每一件产品都是由他们在Red Hook工作室里亲手制作,力求家具与产品的美丽是在简朴外形下对材料的敏锐地认识。他们大多数的作品,所采用的材料都是再生的,回收再利用的或是失去原有功能的。
对他们来说,可持续性是选择对环境影响最少的材料,不管它们是由什么制成、它们是如何生产或他们来自哪里,只要利用它们的过程中对环境产生极少或没有影响。而对材料的取材范围,他们尝试尽可能把重点放在当地。而且在纽约老建筑里有他们至爱的木材——Heart Pine,这种在一个世纪前由于过度采伐几乎灭绝的原生木,在时间的酝酿下有着漂亮的纹理和丰富的色彩。Uhuru乐此不彼地将它们从拆掉的建筑中寻找出来,以增加金属支架等极简方式修饰处理,从而获得原生态且摩登的生活家具。
也许正因为纽约能提供这种特殊的木材,Uhuru可以直接在老厂房里自由地编造他们的一切,或偶尔与本土的其它设计公司合作。简单的工作方式、简单的材料、简单的设计理念,却制造出不简单的家具。
Uhuru(自由)设计工作室,由Bill Hilgendorf和Jason Horvath成立于2004年。
www.uhurudesign.com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Apple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辭世

10月6日早間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Apple 公司對外宣佈聯和創始人斯蒂夫‧喬布斯辭世,享年56歲。
以下為英文原文:
We are deeply saddened to announce that Steve Jobs passed away today。
Steve’s brilliance, passion and energy were the source of countless innovations that enrich and improve all of our lives. The world is immeasurably better because of Steve。
His greatest love was for his wife, Laurene, and his family. Our hearts go out to them and to all who were touched by his extraordinary gifts。
Apple 董事會聲明:
我們沉痛宣佈,史蒂夫‧喬布斯今天去世。
史蒂夫的才華、激情和精力是無盡創新的來源,豐富和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世界因他無限美好。
他對妻子勞倫和家庭付出了極大的愛。我們向他的家人,以及所有被他的傑出天才而觸動的人表達哀悼之情。
蘋果公司致喪聲明
英文原文:
Apple has lost a visionary and creative genius, and the world has lost an amazing human being. Those of us who have been fortunate enough to know and work with Steve have lost a dear friend and an inspiring mentor. Steve leaves behind a company that only he could have built, and his spirit will forever be the foundation of Apple.
中文翻譯:
蘋果公司失去了一位具有遠見卓識和創造力的天才,世界亦失去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我們這些有幸與喬布斯共事的人痛失了一位親愛的朋友及優秀的導師。喬布斯留下了一間只有他才能創造出來的公司,他的精神將永遠成為蘋果公司的基石。
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木材膠合板製作的過去與現在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 MoMA)將於2011年2月展出的「Plywood: Material, Process, Form」,集結了館內從1930到1350年代裡,所收藏以木材膠合板 (Plywood) 製作的家具設計,展現木材層疊或流線的形態轉換,並藉以瀏覽用木材膠合板從設計到製作的使用過程。
在此次 MoMA 的展覽中,最早使用到木材膠合板技術的實體家具,可以追溯到1934年英國設計師 Gerald Summers 的「Lounge Chair」,僅採用單一塊樺木膠合板,並經過裁修、彎曲、噴漆的製作過程,完成宛如流水形態般的一體式座椅設計;但木材膠合板的正式文字解釋,是等到 1948年大眾科學所作出的定義─木材膠合板是依照原木年輪旋切而成的單板,並且根據木紋走向,不斷以直角排列的黏合方式所組成;也由於木材膠合板在工業材料的使用等級上,具備良好的彈性塑形,並且擁有抵抗破裂和變形的強度,因此常用在一般的生活用品、傢俱、甚至建築的製作上;根據工業設計史的紀錄,木材膠合板的製作發展至20世紀,已經成為相當受歡迎的學問之一,設計師們不斷在木材及接合方式間,找尋可以發揮絕佳力度與美學的創意結合。
美國 Charles Eames 和 Ray Eames 設計師夫妻檔,長期研究木材膠合板的成形技術,還有鑄鋁、玻璃纖維、鋼條、鋼管等增強材料的輔佐應用,在1942年二次世界大戰時受美國海軍所託,共同創作了輕量、方便運送的「Leg Splint」腳上固定支架,簡易的立體腳形模組,富含當代人體工程設計的雛形面貌;以及1944年的「Lounge Chair」,他們透過黏接三塊經過壓模技術的木材膠合版,在置放頭部、背部、手腳的地方,塑造符合人體倚靠的流線角度,並以不鏽鋼支架打造穩固的基座;而這款舒適的休閒座椅,不僅是現代躺椅的前身,也成為木材膠合板運用的經典代表性家具。
及至70年代,長期以手工製作的木材膠合板才開始走向自動生產,大眾對於具有裝飾結構性質的木材膠合板需求增加,生產過程的外觀加工技術,兼具物理力學的討論達到巔峰;但因膠合板工業於目前正面臨木材資源缺乏的問題,以碎料夾心膠合板為主的複合板成為趨勢。在2011年的5月,UPM 木材工業公司將藉由 interzum 科隆家具展的參展機會,示範當代的木材膠合板技術,透過複合材料如紙、玻璃、金屬的結合,和新式黏膜技術的使用,木材膠合板可以輕易彎曲成形,同時提高相互黏著的精準度和穩定性,並可用於不同的工業設計用途;碎料的木材資源也正由於可使用大量劣質木材,因此節省了許多珍貴木材的砍伐。
木材膠合板製作藉由剪接和拼接的過程,在結構上的密度越加增強,改善了木材原有易斷裂和變形的缺失,在過去及當代家具和其它工業設計的木材使用,都是不可或缺的木工技術;除了技術性質上的進步,也經由對於林業的保護觀點,將自然資源的有限運用條件下,帶至全球性的發展視野。
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英國當代設計師Tom Dixon



遊走於藝術與生活的設計大師Tom Dixon,從未受過正式設計教育,沒有高學歷,靠著自學與對藝術的喜好,嘗試著那些需焊接的金屬結構,而將別人眼裡的破銅爛鐵變身為十足未來感的傢俱。他自認對於新發明、工業技術與市場市場行銷的興趣大過於設計的真正過程,作品靈感常來自於對於材料與工業技術的興趣。
在遨遊世界的旅行中不斷尋找簡單、原始設計概念的英國設計大師Tom Dixon。 藉由不同材質和技術創新改良, 將旅程中所見到的印度人們頭頂著盛水的容器設計,融和古老的印度手工藝技術,成功地創造出Beat Lights系列燈具。 2006年的米蘭傢俱展中, Beat Lights系列表現亮眼,重新喚起了大家對手工設計的興趣。該系列燈具的設計手法主要是延續傳統的古老印度手工工匠技術,以銅作為燈罩材質,透過銅的顏色和花紋,讓整個燈罩內部在光的反射下營照出溫暖、柔和的感覺,外觀則藉由錘打來創造出經年累月的黑綠銅鏽,給人一種古老的感動。
Beat lights 以及創作靈感同樣來自印度的Beat Vessels系列,都在發表時獲得高度的肯定。除此之外,Dixon近期著名的作品,還包括以維多利亞時期的審美觀為靈感,運用鑄造雕塑技術完成的「Spin Candelabra collection」和將外型經擠壓成形的鋁製品,內部透過電鍍技術創作出的 「Pipe Light」 等等 。 這些商品讓我們不難發現Dixon對於金屬運用的執著,透過金屬屬性的不同,採用多樣化的表層處理手法來呈現他的作品。而金屬也正代表著英國的工業歷史、傳統與特色,透過這樣的材質也正能傳達Dixon的創作靈感。
Tom Dixon出生於突尼西亞,四歲時與父母移居倫敦,未曾受過正統藝術設計教育。僅於1980年在Chelsea School of Art受過短暫的六個月美術教育訓練, 之後靠著自學的焊接技術,以手邊唾手可得的各種素材嘗試實驗創作。早期的他的作品結合後龐克精神,以現成的發現物實驗創作,並以零售的方式在不特定空間販賣自己的DIY設計商品。一直以來,他的創作理念著重在探究物體骨架與構造組織,對於內部骨骼結構的興趣大於外表。這也正是義大利設計師Fabio Novembre形容Dixon為「Vertebrate Designer(脊椎動物設計師)」的原因。然而,就商業的角度來看,商品外觀的呈現,是直接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與市場能見度重要因素之一。
1980年代末期,Dixon和義大利製造商Cappellini合作,開始將他的設計賣往全球。合作期間他所設計的經典作品「S型椅」, 如今陸續被倫敦V&A和紐約MoMA美術館收藏展覽。Dixon表示, 與Giulio Cappellini 的合作為他開了一扇通往商業的門,讓他體驗到設計是值得被讚許與尊重的。他開始認為一個好的設計師必須同時具備著對材料的熟悉度和改進產品功能的信念,最後將這些測試的結果完美的呈現在作品的外觀上。而這態度也成為他今天成就的基石!
如今Tom Dixon已是家喻戶曉的名字,他成功的把設計和商業結合在一起。他設計的Jack Lights燈飾,「sitting, stacking, lighting thing」的概念已成為時代的一種象徵。1997年受聘為英國Habitat傢俱公司的國際設計總監,讓他開始熟悉設計管理,也體認到要兼顧開發製造和市場品味的複雜性。所以,他在擔任芬蘭傢俱公司Artek的設計總監時,建議以產品為中心,去思考設計、組裝、運送、販售與消費者使用的個個環節。要求每一位設計師都需了解產品的製造過程,並和製造商要保持頻繁接觸。 他認為每個產品設計的決策就等於是公司商業決策,也就是說公司利潤的來源正取決於商品設計和市場品味的相容性。
然而英國製造商對於生產具有創新元素的產品並不熱絡。因此,Tom Dixon於1990年代初期成立自己的公司,包括Space Studio及Eurolounge。更在2001年與合夥人David Begg共同成立「Tom Dixon」品牌,生產販售自己設計的產品。他的設計也開始跨足許多知名品牌,如重新詮釋Lacoste的Polo衫,為Swarovski設計水晶吊燈和Myla設計情趣用品等等。
Tom Dixon成功地結合創意、設計與商業。如今他的商品現在已於全球23個國家販售,並在每年的米蘭傢俱展發表新的創作。不管在設計領域或是商業領域裡,Tom Dixon已經是一個亮眼的名字與品牌。
Q & A:
Q1.對你來說什麼是英國文化?什麼是英國設計?
A1.英國特質( Britishness)仍是難以形容的…… 它稍微誠實一點,多一點結構性,比較不概念化,比其他國籍都更加堅韌強壯,但不論它是什麼,我們認為它會再度出現,有信心和深切的認為它將日漸被世界所認可。
Q2.在你的設計裡,常常對於材料與結構有諸多的實驗與發明,但綜合來說,什麼是你創作的主要原則 ?
A2.我喜歡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嘗試和接觸每個設計案……當我不被先入為主的的成見所阻礙時,我將會做的更好。
Q3.這是否和你過去的自學背景有極大的關連性?這些經驗為你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A3.我在Chelsea School of Art短暫修習六個月的美術教育課程後因發生車禍而輟學。之後兩年多的時間,我在舞廳裡彈奏著低音吉他,但另一場車禍使我必須放棄演奏。後來我沉浸於倫敦熱鬧的夜店和倉庫舞會中,這樣的夜生活,卻讓我白天有多出來的時間學習焊接技術。這段經歷,讓未曾受過正統藝術設計教育的我,更能在未來進行創作時能不受拘束地嘗試、實驗並接受失誤。
Q4.在1980與90年代之間,您以設計師、製造商和零售商的身分參與了許多自己創造的設計案,你從中學到了什麼寶貴的經驗?
A4.1980年代初期的工作是個令人沮喪的經驗,幸好當時的我並未察覺到這種負面情緒,依然嘗試以各種方式行銷自己的設計作品,主要是因為我覺得這是我必須要做的,而我又過於天真樂觀所致。如果當時我懂的和現在一樣多,我應該會選擇不要這麼勞心勞力了。當時我必須探索各種我可以自行製作的技術,生產符合機器規格的作品,或是選擇便宜可用的材料,甚至設計出適合當地承包商技術的作品。
Q5.在設計的過程中,什麼樣的問題會因商業的考量而被提出?當兩者有衝突產生矛盾時你將會如何解決?
A5.偶而,我工作起來像個設計師,但相較於設計的過程,真正引起我興趣的卻是那些新發明、工業技術和市場行銷。我認為一個有效率的設計師,必須要對整個設計系統的運作感到興趣。 Robin Day、Verner Panton和其他的人都認為他們可以藉著設計改變任何事物,我想這仍是可議的。我覺得當今的設計師比較關心在物體的外觀上他們可以發揮的地方。但我認為一個好的設計師是要可以匯集所有的元素--包含對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功能改善的信念--然後再將這些實驗的結果完美呈現在外觀形式上。我並不像一個全職的設計師,我遊走於邊緣,偶爾才會對材料和技術的產生興趣而去設計產品。
Q6.請簡單描述Tom Dixon品牌與公司發展方向?
A6.Tom Dixon品牌是我和David Begg在2002年所創立的,主要設計和生產英國燈具和傢俱。從成立開始,公司便發展自己的當代燈具與傢俱系列,包含過去廣受好評的Mirror Ball和Copper Shade燈具系列,近期的Beat Lights、Pipe Light以及最新發表的Slouch沙發椅等等。2004年瑞典私人投資公司Proventus和我們合作,成立一個設計與產品開發的顧問性公司 Design Research。現在它旗下有1935年Alvar Aalto所創生產芬蘭經典傢具的公司Artek以及Tom Dixon品牌。
Q7.你們如何將設計推往更廣大的人群,增加自己的知名度?
A7.除了和知名製造商合作且自己生產作品外,我們藉由參加重要的展覽活動,如米蘭傢俱展和倫敦設計博物館的展出以進軍國際。2007年5月Tom Dixon品牌在美國紐約ICFF(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Furniture Fair)首次展出,獲得ICFF最佳燈具編輯獎。這對我們在美國的品牌建立和發展有極大的助益。
Q8.Tom Dixon品牌的關鍵性任務與遠景為何?
A8.Tom Dixon品牌被賦予創新的承諾和復興英國傢俱業的任務,靈感啟發於獨特的文化遺產,以及個人主義的創新與茁壯,在這些小島沒有不具意義的工業。
◎關於設計師/團隊
Tom Dixon 1959年初生於突尼西亞,四歲時與父母移居倫敦。僅在Chelsea School of Art受過短暫的六個月美術教育訓練後,便自學焊接技術。2002年和合夥人David Begg創立Tom Dixon品牌,產品領域包含燈具與傢具設計製造。他的作品風格著重以創新的方式延續傳統。
Tom Dixon連絡方式:
電話 - +44(0)20 7400 0500
地址 – 4 Northington Street, London, WC1N 2JC.
E-mail – info@benwilsondesign.net
Website - www.tomdixon.net
原載於:我愛設計我愛錢,麥浩斯出版社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小宇家居 優雅示範










人說,屋瓦何須大,豪和氣派,不一定跟品味沾邊。至於打造品味家居,按流行的簡約原則,是否一味的白,或者再加幾件designer家具精品,就能湊合出品味?鄧小宇寫女人精彩,觸覺細膩,心思綿密,對美堅執,他對家居佈置有自家一套要求,也不會假手於人。除了追求簡約,他說「視覺的統一」,以及「warm的感覺」更加重要。而且不一定要花費好多,小宇幾年前在深圳置了個小單位,家品和材料堅持在內地蒐購,正是一趟簡約又省約的優雅家居示範。
家居佈置,小宇喜歡簡約,但不喜歡太有style;喜歡modern,但又不要太刻意。跟很多人認定的簡約,帶點冷調的風格不一樣,小宇的家清爽自然、和諧溫暖;點綴的摩登風格家具,全部帶點不經意的低調,含蓄散發主人優雅品味。小宇說,家居佈置跟穿衣同一道理,並非湊合幾件名師設計的貴家具就能顯出品味,同樣亦沒有一套現成準則。如果品味應該帶覑優雅,則必須經歷長久培養和訓練,點點滴滴累積成形。
視覺要統一
「我以前看藝術電影,或許有點影響,電影的visual style通常一致,給我留下了印象,visual敏感度高,潛移默化,就這樣慢慢培養成一種觸覺。」小宇佈置家居,沒有聘設計師提意見,也未試過參考家居雜誌,光線運用、覑色、家具配襯,全憑個人感覺,或者直覺,他笑言是「土法煉鋼」。
「其實我一點都不算高手,真正懂得佈置的人,可以將色彩運用得出神入化,好像艾慕杜華的電影,五顏六色放在一起都很和諧自然。我自問就沒有這種功力,我選的盡是一些樸素、中性色調,容易配襯一點,做到視覺統一。」談到配襯,小宇亦提出取捨的重要。「鍾意某種顏色,但如果跟整體不能融合,就要放棄。選擇了就要不斷朝覑那個方向去做,否則東湊西拼,太花巧,就會好擾攘嘈吵。」
燈光暖黃色
光線對於室內氛圍更有重大影響,小宇就曾在文章中提過,對白光管燈的抗拒,因為居住的大廈轉用白光燈,幾次三番去信抗議,結果不得要領,他就發揮阿 Q精神自己買黃光燈膽換掉家門前的幾盞白光燈。「我接受不到白光燈的慘白和冰冷,令人渾身不自在。黃光令室內有warm的感覺,人人都想返到屋企可以 relax一點、可以休息。」
想居室光線更柔和,小宇喜歡將燈光indirect投射到牆上或天花板,讓光線反射四散,灑落整個居室,不刺眼又夠光,輕柔自然。「居室自然採光,當然更好。我選房子時,最重要的考慮,就是窗戶,一定要夠多夠大,夠開揚是先決條件。」
便宜貨也好
小宇幾年前在深圳置了個小單位,是幢外形簡單的大廈,靠近火車站。他欣賞發展商的心思,用上雙層玻璃,置身室內完全聽不到火車聲,喧囂完全隔絕。「整間房子,我最喜歡的就是它的窗,窗台設在頂端,落地玻璃感覺好開揚。」由於是「毛批房」,什麼裝修也沒有,他更可以自由發揮。
小宇視作一趟實驗,堅持在內地蒐購家具和材料。「香港想買什麼都有,沒有難度,內地買家具掣肘會多一點,款式較俗氣,選擇受限制,但試驗一下無妨。結果發現國產貨都有具質素的,感覺到有一些有心人在做一些事情。」小宇認為,香港樓房室內設計由發展商自行包辦,像倒模;內地很多發展商是農民,不懂設計,直接交設計師辦,所以反而有得發揮。
「好像我在內地找的裝修師傅,肯定不是artist,但他肯聽,錯亦肯改,肯follow up,手工亦不錯。」小宇又舉例,內地買的捲軸窗簾就比香港家中的漂亮。內地的技術現在提升不少,「圓角櫃䒷的駁口位就做得很出色」。連小宇都收貨,大家一向輕藐內地出品的態度可能要改變一點。還有,小宇這項打造「Made in China家居」試驗的成功,亦體驗出,追求生活美學,金錢並非最重要。
生活美學家——鄧小宇
品味筆記
〈Style之後〉《號外》
「我的家居佈置座右銘是﹕現代,但不前衛。新款,但不要古怪形狀。
還要記住﹕
低調、含蓄、簡單、well-proportioned、non-attention-getting、舒服、自然、和諧……我認為﹕Post-Style應該是不感覺到style的style。」
美學觸覺
眼看﹕看電影,感受電影中視覺效果一致
耳聽﹕聽音樂,體驗音樂帶來的和諧氛圍
腦內潛意識﹕每天接收到的印象,消化後變成個人直覺、感覺
文 黃文英
圖 陳淑安
編輯 楊泳森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觀《老人與海》心得
劇情簡介:
本片敘述一位古巴漁夫,獨自住在海邊破爛的小屋中,出海捕魚的心路過程。他出海84 天沒捕到任何魚,受盡鄰里嘲笑,他的船帆宛如一面標明「失敗到底」的旗幟。只有一位小男孩,願意親近他當朋友。故事的重點在他第84天後,與大魚在海面上搏鬥三個晝夜,他所經歷的心靈洗禮,體驗到人生在世所求為何。
這部片出自海明威的手筆,是他登峰造極之作。也因為此書,他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美國普利茲獎。雖然只有兩萬多字,卻言簡易駭的寫出海明威內心世界和人生觀。
心得:
人生在世,所謂何來?我想是所有人心中的疑惑。汲汲營營追求成功與名利,真的就是人生的意義?應該還有別的生存意義吧?
存在主義在21世紀,以蔚為朝流。物質文明進步,人們迷失在光鮮亮麗的霓虹燈中,開始感到精神的空虛和枯萎。尋求別的生存價值,成為社會人士必修的學分之一。
海明威寫下老人與海的年代,在1920年左右。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經濟蕭條,人心萎頓。頗符合現代富裕的資本主義末期;信用與資金過度膨脹,人性頹廢與功利主義盛行。
於是開始有人自我意識覺醒,人生的一切名利權勢,都將會隨著時間的逝去,消失無蹤。人活著是為了什麼?成功之後為何只剩下空虛?
在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一書中,有著清楚的描寫。書中結局,老人捕到一條馬林魚。那或許破了村莊中所有漁夫的紀錄,也象徵老人的成功。但故事不是要寫勝利者的凱旋歸歌。老人捕到魚後,在跟大魚搏鬥到底過程中,他還得忍受口渴、饑餓、疲勞、睏頓的煎熬,他想:「這時我只能想一件事,我即為此事而生。」他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永不被打敗的堅強意志。然後他贏了。卻在回港口中被鯊魚攻擊,大魚只剩一堆白骨,成了一堆「垃圾」。這也是海明威想表達的一種虛幻的人生觀!
村民們覺得可惜。只有海明威跟他的好朋友-小男孩,清楚知道,人們都祈求成功和勝利,但這並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人生的目標在於,努力專心的打每一場屬於自己的仗。透過老漁夫硬漢性格來禮讚人類的永恒價值-信心與尊嚴-。信心和尊嚴給予人生存勇氣,如果喪失了自信,在持續那麼多天的壞運之後,老漁夫不會有勇氣和毅力出海捕魚,也看不到老人與命運抗爭之後換來的尊嚴與勝利,精神與靈魂的勝利。
這部片,和時下的一本書「活在當下」有相同的意旨。人生的意義就在當下,盡全力去完成你手上的理想,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為虛幻的成功患得患失,細細地品嚐生命中的每一刻,別白走了這一遭。
軒
本片敘述一位古巴漁夫,獨自住在海邊破爛的小屋中,出海捕魚的心路過程。他出海84 天沒捕到任何魚,受盡鄰里嘲笑,他的船帆宛如一面標明「失敗到底」的旗幟。只有一位小男孩,願意親近他當朋友。故事的重點在他第84天後,與大魚在海面上搏鬥三個晝夜,他所經歷的心靈洗禮,體驗到人生在世所求為何。
這部片出自海明威的手筆,是他登峰造極之作。也因為此書,他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美國普利茲獎。雖然只有兩萬多字,卻言簡易駭的寫出海明威內心世界和人生觀。
心得:
人生在世,所謂何來?我想是所有人心中的疑惑。汲汲營營追求成功與名利,真的就是人生的意義?應該還有別的生存意義吧?
存在主義在21世紀,以蔚為朝流。物質文明進步,人們迷失在光鮮亮麗的霓虹燈中,開始感到精神的空虛和枯萎。尋求別的生存價值,成為社會人士必修的學分之一。
海明威寫下老人與海的年代,在1920年左右。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經濟蕭條,人心萎頓。頗符合現代富裕的資本主義末期;信用與資金過度膨脹,人性頹廢與功利主義盛行。
於是開始有人自我意識覺醒,人生的一切名利權勢,都將會隨著時間的逝去,消失無蹤。人活著是為了什麼?成功之後為何只剩下空虛?
在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一書中,有著清楚的描寫。書中結局,老人捕到一條馬林魚。那或許破了村莊中所有漁夫的紀錄,也象徵老人的成功。但故事不是要寫勝利者的凱旋歸歌。老人捕到魚後,在跟大魚搏鬥到底過程中,他還得忍受口渴、饑餓、疲勞、睏頓的煎熬,他想:「這時我只能想一件事,我即為此事而生。」他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永不被打敗的堅強意志。然後他贏了。卻在回港口中被鯊魚攻擊,大魚只剩一堆白骨,成了一堆「垃圾」。這也是海明威想表達的一種虛幻的人生觀!
村民們覺得可惜。只有海明威跟他的好朋友-小男孩,清楚知道,人們都祈求成功和勝利,但這並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人生的目標在於,努力專心的打每一場屬於自己的仗。透過老漁夫硬漢性格來禮讚人類的永恒價值-信心與尊嚴-。信心和尊嚴給予人生存勇氣,如果喪失了自信,在持續那麼多天的壞運之後,老漁夫不會有勇氣和毅力出海捕魚,也看不到老人與命運抗爭之後換來的尊嚴與勝利,精神與靈魂的勝利。
這部片,和時下的一本書「活在當下」有相同的意旨。人生的意義就在當下,盡全力去完成你手上的理想,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為虛幻的成功患得患失,細細地品嚐生命中的每一刻,別白走了這一遭。
軒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29 ways to stay creative
1. Make Lists
2. Carry a Notebook everywhere
3. Try free writing
4. Get away
5. Quit beating yourself up
6. Take breaks
7. Sing in the shower
8. Drink coffee
9. Listen to new music
10. Be open
11. Surround yourself with creative people
12. Get feedback
13. Collaborate
14. Don't give up
15. Practice
16. Allow yourself to make mistakes
17. Go somewhere new
18. Count your blessings
19. Get lots of rest
20. Take risks
21. Break the rules
22. Don't force it
23. Read a page of dictionary
24. Create a framework
25. Stop trying to be someone else's perfect
26. Got an idea? Write it down
27. Clean your workspace
28. Have fun
29. Finish something
2. Carry a Notebook everywhere
3. Try free writing
4. Get away
5. Quit beating yourself up
6. Take breaks
7. Sing in the shower
8. Drink coffee
9. Listen to new music
10. Be open
11. Surround yourself with creative people
12. Get feedback
13. Collaborate
14. Don't give up
15. Practice
16. Allow yourself to make mistakes
17. Go somewhere new
18. Count your blessings
19. Get lots of rest
20. Take risks
21. Break the rules
22. Don't force it
23. Read a page of dictionary
24. Create a framework
25. Stop trying to be someone else's perfect
26. Got an idea? Write it down
27. Clean your workspace
28. Have fun
29. Finish something
訂閱:
文章 (Atom)